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1825 篇有关 1970年代 的页面,用时 0.16秒.

第1页  共92页

致此时此刻:关于《空山横》与演讲缔造的可能世界

   ...散着陶瓷的嵌花器物的碎片,楼上有间藏书室,伯林“孤独而早熟”童年的一部分,就在这里长成。“他发誓自己在十岁那年就已读过《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他喜欢前一部,对后者则全然不知所云。”[1] 1970年代中期,石家庄一座大院内,母亲与友人闲聊的许多时候,一个少年,会静静潜入她们谈天的隔壁。那是河北人民出版社的一间资料室,于少年,此处堪称辽阔。一天,他读到了《战争与和平》并获得一帧可以夹进人生记忆的画面...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9/c404030-4047103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30日9时52分36秒 如何认领90年代——兼及思考的视角和方法

   ...层面的描述和判断。在《九十年代断代》里,我借用杰姆逊《六十年代断代》的分析模式,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梳理了90年代的诸多症候,将90年代理解为一种在危机状态下应急处理的惯性延展,并以为90年代因此对位了1970年代,我由此将90年代的起点定于1992年,它所标识的含义,是新秩序所要求的神话讲述和这一神话本身的破灭: 如果将1992的“南巡讲话”视作1990年代的起点,那么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以视作是19...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8/c404030-4047031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8日23时34分18秒 巴尔加斯·略萨:写作之为命运

   ...民地和新殖民时期的炼金术使黄金变成废铜烂铁,粮食变成毒药。”原来的未来之国,终究还是被历史所绊倒。沉重的,充满殖民所造成的分裂与血腥的过去,如同愈发浓稠的阴影,捆缚它们,使其无法摆脱。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的拉丁美洲,则更是一片混乱不堪的,如拼图般破碎的土地。殖民时代留下的国境线,像盘蛇一般啮咬在一起,这里多的是贫弱的小国,一个个在全球化的国际分工中处于下游的失败国家。在完成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之前,它们就...

世界文坛#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2/c404091-4046540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2日9时4分7秒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7]而李杨则意识到社会主义的内部蕴含着反资本主义的要素,尽管不是直接反对断裂叙事,但他们通过大众文艺勾连起五四文学与延安文艺的关联性,证实“五四”以来的文艺大众化是现代化的一部分,并且在1950-1970年代的中国文学中并未中断,这样新时期所构成的断点就被消解了。到1990年代中后期,这种关于毛泽东时代社会主义思想现代性的理论探索遇上了更利于实践的环境,有学者就意识到“在学术研究的热闹背后,却是一个阶级的...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1/c404030-4046497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1日23时49分48秒 苏童:为世界上所有叫“招娣”的女性出一口气

   ...经不是那个影子。”张学昕说,在《好天气》里,苏童的叙事理念发生了不易察觉的变化,尽管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回到了那条香椿树老街附近的咸水塘,但借着一个灵异的视角,用重新发酵的、附着了这个时代的记忆回望1970年代。 苏童坦言,写这部长篇,他的初衷是写一曲郊区的挽歌。“小时候我住在苏州城门外的一条街,街道、工厂、农田的交错是我的生活环境。我想用一个聊斋志异式的故事,写郊区的兴旺和消失。我的脑子里有一个坐标,平面...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0/c403994-4046391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0日9时13分16秒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中国社会性质未变,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主流未变。现代文学的开始时间从“五四”推进至19世纪末,有的甚至认为其源流可以上溯到鸦片战争,甚至更早的晚明,其下限可以延续至1970年代末,甚至到1990年代前后。这种“文学史边界移动”的现象表明,这三个时代的文学确实存在着“打通”和“整体”的可能,同时也几乎宣告了文学史的写作会拒绝简化的大一统方式,最终只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勾勒、拼凑、...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7/c404030-4046212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9时28分26秒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中国社会性质未变,反帝反封建的文学主流未变。现代文学的开始时间从“五四”推进至19世纪末,有的甚至认为其源流可以上溯到鸦片战争,甚至更早的晚明,其下限可以延续至1970年代末,甚至到1990年代前后。这种“文学史边界移动”的现象表明,这三个时代的文学确实存在着“打通”和“整体”的可能,同时也几乎宣告了文学史的写作会拒绝简化的大一统方式,最终只能以多样化的方式勾勒、拼凑、...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6/c419351-4046142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9时19分44秒 夷犹者的捣乱与辨难——李洱小说论兼及一种创作诗学的探索

   ...现出理解的同情,落笔之中多是反讽与嘲弄,这可能是无形之中对鲁迅的又一次致敬,因为“我未必无意之中,不吃了我妹子的几片肉”(《狂人日记》),“我”有何颜面为自己的群体辩护? “新时期”以降,对1950-1970年代的某种主流观念和社会状况的重审成为一时风潮,“伤痕-反思”文学应运而生,实为文坛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为走向“新时期”达成的共识。然而,这一代写作者大都找到了背负历史责任的罪魁,或为时代、或为愚民、或为个...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6/c404030-4046113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6日9时45分31秒 “70后写作”与新世纪文学的叙事主潮

   ...暴预警期》等。作家将人物置于“革命后”或者说“后革命”语境中,通过主人公的童年生活展现世俗日常。在《一个人的微湖闸》中,魏微借小蕙子的视角书写有情有趣的成长及其眼中的成人世界。小女孩稚嫩的目光迅速掠过1970年代伟人逝世等宏大事件,专注地落于符合其身份的人与事上。她对家人、邻居、朋友,以及蝴蝶牌缝纫机、八字脚闹钟等物深怀爱意。爱之深之柔来自魏微的细致描摹,她以敏锐的感受力让笔下的景象、物象、人物表情如在微距摄...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5/c404030-4046015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5日9时13分4秒 当代世界文学是蔓延的“群岛写作”

   ...里能找到很多。 “南方的”法语文学:另类,非线性,多声部 《文汇报》:1950年代法国出版的《七星百科全书》,“法语文学卷”用了十几页的篇幅介绍“非洲法语文学”,是把“非洲”当作“法语文学”的子集。1970年代,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撰50万字篇幅的《非洲现代文学》,把“法语”当作“非洲文学”的子集。您主编的这套“非洲法语译丛”,研究视角和前两者都不一样,“非洲”和“法语”这两个因素不再是哪一个附属于另一个...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1/c404090-4045776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9时2分45秒 张爱玲《浮花浪蕊》本事考

   ...成于1957年7月以前,内容主要是惧内的严先生回上海卖屋,一去不回。《浮花浪蕊》里艾军的故事完全符合一个“上海懒汉”,可能就是英文初稿的轴心人物。 第三,英文版没有卖掉,后来稿子很可能遗失了。 第四,1970年代后期张爱玲大改了这篇小说,同时改成中文,变成《浮花浪蕊》,小说采用洛贞的视角叙事,也加入了大量洛贞的经历,因此和初稿相比可能发生了很大变化。 《浮花浪蕊》在张爱玲作品中相对不被重视,而小说里艾军、范妮...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1/c404063-4045755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8时24分2秒 同时有两本传记出版,这位诗人为什么值得如此纪念?

   ...年,古典文学早已不是一种窒息人心灵重荷,而是一种被淬炼过,滤去杂质的文化潜意识。 穆旦早期诗歌中强烈的现实关照,那种以诗歌承载历史的冲动,既受到奥登的影响,也与中国古典的“诗史”传统遥相呼应。而他写于1970年代的晚期诗歌中,那种质朴、克制而纯粹的抒情,让人联想起最佳状态下的普希金与后期的帕斯捷尔纳克。可以说,穆旦是第一批在世界文学语境之下写作的中国诗人。他的生前身后名正赖于此。一个用尽毕生心力度过“普通生活...

文史#经典作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7/c404064-4045458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7日8时50分35秒 丁言昭:读许幸之来信想起的

   ...可以知道许幸之对关露了解之深。我发现许幸之先生是1982年12月18日写的,而关露是1982年12月5日去世的,可以想象,他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在写啊……我在《关露传》里,用了不少许先生提供的珍贵资料。 1970年代中期,我在上海木偶剧团任编剧,在完成团里的创作任务外,我开始收集国内外的木偶皮影材料,并且在父亲的帮助下,向一些老前辈请教,做一些案头工作,准备写一本《中国木偶史》。我在1982年底给许先生的信里说了...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3/c404063-4045291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3日8时47分15秒 从筹委会文件解读中国现代文学馆的诞生传奇

   ...的集体宣言。这份文件详细记录了以巴金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作家与筹委会工作者对现代文学馆建设的深切关怀与具体规划,展现了文学界同仁在文化强国建设事业中的高度共识与责任担当。 巴金倡议:文学传承的精神旗帜 1970年代末,中国正处于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文化领域亟待复苏与振兴。1978年春天,巴金先生在与《人民日报》编辑姜德明的交谈中,首次提出建立文学资料馆的设想。他痛心于特殊历史时期文学资料的大量损毁,深感这些资料...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6/c404063-4044673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6日8时19分19秒 另一种阅读世界文学的方式

   ...的萌芽,此后,非洲法语文学很快覆盖了随笔、诗歌、小说和非虚构等体裁。但是在1950年代出版的《七星百科全书》“法语文学卷”中,涉及“非洲法语文学”的内容只有十几页。反而是俄罗斯的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在1970年代编撰逾50万字的《非洲现代文学》,对现当代非洲的法语文学创作展开详尽描述。袁筱一希望读者能注意到这两个时间相距很近、但差异巨大的文学史书写事件,这个细节透露出,“非洲法语文学”并非民族和国别文学的产物...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5/c404090-4044594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5日8时40分15秒 《钟山》2025年第1期 | 雷平阳:南伞以北

   ...此号召人们引种双江勐库大叶种茶,让马鞍山茶从诞生之日就具有了显赫、高贵的黄金家族血统。张述健2021年注册的云茗轩茶厂就坐落在马鞍山核心茶园旁边的一道斜坡上,是茶区内规模较大且有自主品牌的茶厂之一。在1970年代,只有十多岁的张述健就开始在集体茶厂学习做红茶和烘青茶,茶山到户和茶厂改制后,他就把营生转向了分配给自己的十多亩茶林,将茶叶制成晒青,以2~3元一斤出售。2005年后,普洱茶红火起来,他买了揉茶机,扩...

新作品#报刊在线#《钟山》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3/c418984-4043831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1日8时56分34秒 希望你知道她,一位玫瑰花般的女诗人

   ...玛杜琳娜出版了自己的第一部诗集《琴弦》,此后相继出版了《寒颤》《音乐课》《诗篇》《秘密》等多部诗集。 “字里行间皆是灵魂的震颤。”王嘎说。 总体而言,阿赫玛杜琳娜的诗作数量并不算多,出版也并不顺利。 1970年代,阿赫玛杜琳娜屡次到访格鲁吉亚,“梯弗里斯和丁香花”的异域风情成为其重要的诗歌主题,此外,她还翻译了许多格鲁吉亚作家的作品。1979年因参与创办地下文学刊物《大都会》,阿赫玛杜琳娜遭当局封杀。 时代变...

世界文坛#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0/c404091-4043533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0日8时49分49秒 新世纪以来方言写作的观念与策略

   ...也可以这样说,林白的经验方式决定了她此次写作的语言风格和修辞形态。 方言是地域在时间与空间的流动中始终存在的证据。特定时代独有的方言词汇流淌在时间的齿轮中,例如《北流》中的“打鸡血针”38是1960—1970年代流传的当地治疗高血压、不孕症、感冒等慢性病的方法,从上海几经辗转流传到南宁、玉林等地,后在当地“鸡血针”39又被“红茶菌”40(河水浸泡发酵后对人体有益的一种菌)取代。又如“指甲花”41是凤仙花的别称...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4/c460092-4042483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4日16时22分50秒 贾志红散文论

   ...身一人来到城市讨生活,祖孙二人各自携带不同的孤苦无依因子相互依靠在一起。少年时期的贾志红曾短暂地北上,与母亲、弟弟一道来到洛阳乡下的外婆家,这种短期的漂泊背后,既源于父亲从事地质工作的特殊性质,也有着1970年代时代折痕的特殊因由。初中之后,贾志红北上洛阳城,在这里继续完成学业并子承父业留在河南工作。其间,她相继经历了父亲、祖父、祖母的去世,这些至亲的离去于其内心而言,也激荡起深深的无依之感。自2010年,贾...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4/c460092-4042481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4日16时6分51秒 回归文学的审美本质与重建文本的诗学 ——评贺仲明《当代乡土小说审美变迁研究(1949—2015)》

   ...了解。只有很好地将二者融合起来,才能达到乡土小说优秀的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7。 最后,当代乡土小说中的农村“新人”形象也是当代乡土文学小说史审美形式的重要表现之一。柳青《创业史》中的梁生宝是1950到1970年代最具有影响力和代表性的农村“新人”形象。贺著以梁生宝为例,论述农村“新人”形象塑造的主体性与真实性问题。以人物身份特征角度对梁生宝“新人”特质进行考察不仅透视出其鲜活的人物性格,同时也折射出农民文化的...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4/c460092-4042481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4日16时3分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