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文化的发问,毋宁说他“哪里走”的再思索。 显然,许广平此时最知鲁迅,她动员鲁迅来广州,除了两人的情感因素,始终强调“现代派”在广州“是禁止的”“你们不来,郭沫若做官去了,文科人才是否不得你们就去访高一涵,陈源之流,也未可知,岂非大糟其糕”,中大“背后有政府帮助,周围北大毕业人多”。孙伏园的动员信除了凸显中大给予鲁迅的高规格待遇,“您的薪水已决定五百毫洋,且定名为正教授,现在全校只有您一人”,也特别强...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7/c404063-4044766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7日8时38分30秒 “国教”重建:论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的审美国家设想...谱系早有察觉,但蔡元培作为提倡者,其思路中个体化的一面尚未得到足够关注,其创造性理路仍可进一步辨析。 蔡元培的演讲最初发表于神州学会,该学会是关注国运的进步团体,由多个反袁学会合并而成,成员有李大钊、高一涵、林伯渠等人,名为学会,实为革命[6]。1917年见报的神州学会演讲还有陈独秀《旧思想与国体问题》、章士钊《独立自营之国民》、李石曾《学术之进化》、张溥泉《法儒纪约之道德观》,都着眼于社会变革。据报纸...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30/c404057-4039219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0日9时56分33秒 哭友已无算:胡适与早年的几位亡友...以救国,又误认那些教会的人士是爱国志士,于是加入了他们的团体。胡适曾称这个时期的许怡荪完全是“一个主张复古的人”。 从1913年4月到1916年6月,许怡荪在明治大学前后三年。1916年7月,许怡荪与高一涵一同回国。回国后,对许怡荪影响较大的一段经历是参与绩溪县省议会议员的竞选。对此,胡适回忆: 那时安徽的政治,腐败不堪,后来又有什么“公益维持会”出现,专做把持选举的事。我们一班朋友不愿意让他们过太容易...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09/c404063-4037845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9日11时39分30秒 冯雷:寻访京畿现代人文故迹...没有被纳入文物保护单位的院子是什么来历、有什么故事。 此外,有些院落虽然有明确的标识,但实际上是弄错了。比如说这个缎库胡同,这是官方挂的牌子,上面明确写到胡适的白话诗集《尝试集》在缎库胡同8号问世,高一涵也曾住在这个胡同。但你去了就会发现这个8号院很小、很不像样的,我总觉得胡适当年不至于租这么小的一个院子,所以这么多年我路过这个地方好多次,一直都有这样的疑问。今年,我看到《中华读书报》上发了一篇文章,...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1/c404063-4035831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1日8时57分10秒 从《安吴四种》到《每周评论》...此,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包世臣身后不过六十余年,一份新文化运动中的重要刊物《每周评论》也在泾县新馆诞生了。时值五四运动前夕,1918年11月的一天,陈独秀、李大钊、张申府、高一涵、周作人等文化界的风云人物在陈独秀的办公室商议创办一份报道时事、分析时政的刊物,经过激烈讨论,最终将其定名为《每周评论》。刊物编辑部设于北大红楼陈独秀的办公室,而它的发行所就在泾县新馆北屋。陈独秀虽然...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7/c404063-4026520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7日7时19分51秒 《人民文学》2022年第11期|康岩:燃灯者李大钊...历史进程中又出现了一个错步上位的小丑:张勋的“辫子军”开进北京。 黎元洪在张勋逼迫下,发布解散国会命令,宣传民主的出版物同时受到威胁,章士钊避走天津,并发表与《甲寅》日刊脱离关系的声明。《甲寅》日刊由高一涵勉强支撑,但也难以为继。李大钊觉得,继续留在北京也无意义,便赶往上海。 四 在上海避难几月,等再回北京、被章士钊推荐到北京大学担任图书馆主任时,李大钊的人生终于迎来关键时期。 回北京前,身在南京的好友...
新作品#报刊在线#《人民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18/c418925-3256943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5日11时16分8秒 少年中国学会与新文化运动...市中的新生活》后,“立即奔走筹画,不到一星期,居然有了头绪,不到一个月,居然组织成功,其中最出力的,当首推陈独秀先生”。[19]发起人还有顾兆熊、李大钊、蔡元培、胡适、周作人、陶孟和、程演生、王星拱、高一涵、张崧年、罗家伦等。其初衷是实行半工半读主义,“不但可以救济教育界和经济界的危机,并且可以免得新思想的青年和旧思想的家庭发生许多无谓的冲突”。[20]所以王光祈认为:“工读互助团是新社会的胎儿,是实行...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412/c404063-4021478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4月12日9时15分23秒 启明晨星——风云际会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明” 1919年末,章士钊、汪精卫邀请陈独秀与蔡元培、吴稚晖南下,一起筹办西南大学。可是陈独秀虽然已经出狱,人却还在警察的监管之下,不允许他随便出京走动。 陈独秀是如何安全离京的,《新青年》同人胡适和高一涵都有生动记述,两人不约而同地提到,李大钊雇佣了一辆骡车,化装成生意人,把陈独秀护送到天津。陈独秀上船前往上海。 而高一涵在1927年所做《李守常(李大钊)同志事略》中,还提到一个细节,说陈、李二人“在...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23/c404063-4016438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23日8时25分22秒 《文学港》2023年第8期|徐可:敦煌守护神(节选)...万分。当时住在重庆的徐悲鸿和梁思成也都极力鼓励他去敦煌。他们把保护莫高窟的希望寄托在这位年轻的优秀画家身上,令他倍感责任重大。1942年8月,“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成立,陕甘宁青新五省监察使高一涵任主任,常书鸿任副主任,张大千等五人任委员。从此,他的一生,就与敦煌紧紧联系在一起了。 1942年年底,敦煌艺术研究所筹备委员会在兰州召开会议,初步决定了敦煌艺术研究所的各项筹备工作。当时有人建议把研...
新作品#报刊在线#《文学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010/c419001-40092324.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6日8时57分50秒 胡适:从“前锋”移到“后卫”?...朋友胡适之》,第238页。 [93]屏群:《没落的胡适博士》,《对抗》第8期,1933年1月1日。 [94]周木斋:《关于批判胡适》,《涛声》第2卷第16期,1933年4月29日。 [95]胡适:《致高一涵、张慰慈等(稿)》(1919年10月8日),《胡适来往书信选》(上册),第52页。 [96]玄:《胡适之越来越荒谬》,《革命新声》第17期,1929年9月10日。 [97]狄克:《老鸦与胡适》,《知识...
文史#经典作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016/c404064-40095705.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6日8时16分44秒 重读《呐喊》:经典的诞生及辐射...过的学生,他搞了一个栏目“开心话”,找鲁迅来凑趣,《阿Q正传》就这样诞生了。开笔的时候,他说要写《阿Q正传》很久了,可见那形象在内心沉淀之深。作品始终带着幽默反讽意味,看得出对于彼时风气与环境的揶揄。高一涵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说,有人看《阿Q正传》连载,越来越担心,怕下一步该骂到自己了。小说发表时用的是笔名巴人,巴人是谁?当时大家都不知道。鲁迅以匿名的方式,快意地挥洒着笔墨,有意地与社会捣乱,和读者捣乱,忽...
文史#重温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013/c419384-40094384.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3日8时29分43秒 李大钊在京居所补遗...适致钱玄同信的落款地址已是“竹竿巷4号”。按旧时门牌排序方法,该住所应是进入巷子东口后,路北数第四座院子。 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1961年6月2日)记载:“我第一次回国在北大教书,很穷,和高一涵两人合租一座院子。南面三间是高一涵的,北面三间是我住的。”此外文中还谈及雇厨子采买、做饭,说明院中还有厢房、厨房若干间,而且李大钊在此居住时的格局,大致也如此。 1918年春节刚过,高一涵便迁往他处。...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713/c404063-4003459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13日8时20分19秒 这应该就是缎库胡同后身八号...为清朝户部在这里设立缎匹库而得名,宽6米,长462米,西起南池子、东邻南河沿大街,北与普渡寺前巷相通,南与北湾子胡同相通。同时说明“胡适故居位于缎库胡同八号,胡适白话文诗集《尝试集》在此问世。北大教授高一涵曾住此胡同”。当然从标牌上也看出,由于中间部分平房建成了住宅楼,1973年对胡同进行了重新编排,2011年又进行了重修。 这个标牌,说明此胡同存在南北两条巷道;同时在胡适故居定位上不太精准。从胡适有关...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711/c404063-40032843.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11日8时57分17秒 “新文学运动”冲击下的旧“文苑”...刊版面上的旧诗表现。 总体而言,在“新文学运动”的冲击之下,旧诗写作传统并未中断,在报刊上,在书册里,在雅集中[90],它还相当活跃,允称“热闹旧文苑”。 注释: [①] 胡适1923年10月9日写给高一涵等的信中云:“二十五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是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而《民报》与《甲寅》还算不上。”(《与一涵等四位的信》,《胡适文存二集...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703/c404063-40026078.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3日15时51分35秒 近现代诗歌中的敦煌...重大事件。清末民初,敦煌文物屡遭西方探险家与中国贪腐官吏的劫掠、破坏,损失惨重,陈寅恪先生发出感叹:“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敦煌文物遭劫,引起了罗振玉、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沈汝瑾、于右任、高一涵、冯国瑞、张大千、易君左等学者、诗画艺术家的密切关注。他们或远赴西北,实地考察敦煌莫高窟,或在亲友处寓目散佚各地之经卷,感于敦煌文物的坎坷遭遇,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或赞美敦煌文物之精美,或感叹敦煌文...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31/c442005-4000260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5月31日7时11分34秒 说不尽的《新青年》...譬如“每周评论派”“语丝派”“学衡派”“论语派”等等,但对于《新青年》来说,“新青年派”的称呼似乎并不常见。有时我们也用“新青年派”称呼围绕《新青年》而聚集的一批敏感文化先驱,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高一涵、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但他们之间泾渭分明的思想差异,似乎并不少于他们在刊物上体现出来的共同之处。正因如此,《新青年》上面有启蒙,有革命,有各式各样以救亡名义之现代性要素的引入。具体说来,更是各种西...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23/c404063-3267101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23日8时46分29秒 “身处艰难气若虹”——陈独秀的革命人生...又一次增加了办刊经验,更重要的是经由《甲寅》的纽结,陈独秀结识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同仁,为他之后创办《青年杂志》打下了一定的作者基础。据学者考证,《甲寅》的作者中至少有16人后来成为《新青年》的作者,其中高一涵、易白沙、李大钊、刘叔雅等政论作者,更是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的作者班底,陈独秀通过《甲寅》结识的胡适、吴虞甚至成为《新青年》的骨干。 1915年,因夫人高君曼病重,陈独秀不得不从日本返回上海。这...
文史#经典作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9/c404064-32667981.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19日8时52分58秒 走向公共性——文学批评有效性如何抵达?...幸……”[4]但后来陈独秀因受北大新任校长蔡元培之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并将《新青年》杂志由上海迁移至北京后,《新青年》亦由陈独秀一人主编改为由陈独秀和北京大学教授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高一涵、李大钊等集体参与的同人编辑制度。《新青年》的八大同人编辑提倡新文化,批判旧文化,不仅是拥有共同学术旨趣的同人群体,还各展所长,以杂志为主要载体和阵地,将新生的新文化运动迅速推向全国,影响广泛,促使杂...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04/c404033-32657487.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4日10时0分51秒 郁达夫“任性”选散文...夫、徐志摩、庆言(即刘大白)、郭沫若、刘半农。他认为这个名单还应加上徐祖正、江绍原。其余请周作人考虑的作者,郁达夫列有“春苔”(即孙伏园之弟孙福熙)、庐隐、沈从文、绿绮(应为绿漪,即苏雪林)、凌叔华、高一涵、浅草社同人。从成书看,这后面的名单,除去孙福熙有作品选入,其他作者,均无选入,应该是他们当时年资尚浅,作品有限或不够成熟之故。 郁达夫自己编选的作家,据他当时的考虑,主要是这么六位:鲁迅、周作人...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04/c404063-32656991.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4日6时58分3秒 孔乙己为何总被误读?“十日晴。录文稿一篇讫,约四千余字,寄高一涵并函,由二弟持去。夜风。”这是鲁迅于1919年3月10日,写下的日记。 《鲁迅全集》三次提及高一涵,他是陈独秀的同乡和好友,被视为当时《新青年》的二号人物。1918年1月(4卷1号),周作人开始在《新青年》上发稿,到4卷5号,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此后发表作品50余篇。 鲁迅不是北京大学正式教员,也非《新青年》编委,与陈独秀、高一涵往来不多,成稿多托“...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31/c442005-32654751.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3月31日7时10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