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63 篇有关 马礼逊 的页面,用时 0.191秒.

第1页  共4页

2024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揭晓

   ...024年度青花郎·人民文学奖散文奖。 吴志良《遇见》 吴志良的散文《遇见》以中西文化在澳门的“遇见”为描述对象,同时也将中西文化在澳门的“大遇见”拆分为诸多“小遇见”,如汤显祖与利玛窦的邂逅、容闳与马礼逊的神交、孙中山对飞南第的礼遇,以及吴历、林则徐、郑观应等人与澳门的关联。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澳门作为中国与西方的相遇之地在数百年间的兴衰、悲欢和荣辱。在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时代语境下阅读《遇见》,我们既...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9/c403994-4046365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9日11时59分14秒 澳门文学创作的新尝试——读邓晓炯《迷城之咒》有感

   ...三巴集》;罗马教皇遣使多罗主教赴华交涉礼仪之争,最后被康熙皇帝驱逐至澳门看守,抑郁而终;郑观应在上海怡和洋行买办位置退下来之后旅居澳门,不仅建造了郑家大屋,还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盛世危言》;容闳来到澳门马礼逊小学读书,成为首位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开启了幼童留美的历史;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变法失败之后逃难至澳门,创办了《知新报》,继续革命宣传;林则徐通过澳门“开眼看世界”,组织编译《澳门新闻纸》;孙中山从澳...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9/c404030-4038509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9日10时49分50秒 “出海”又“出彩”,《红楼梦》如何做到

   ...样好。” 红楼故事通过语言抵达海外,不断更新着世界环游图。“《红楼梦》从中国的多民族语言到世界多语种,以北京为中心辐射至全世界。”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曹立波说。《红楼梦》最早被西方人识别,是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于1812年在致英信函上译下第四回片段,《红楼梦》又在其1816年出版的汉语学习教材中被提及。很快,英国人德庇时、德国人郭实腊等传教士开始了译介,俄罗斯人柯万科将《红楼梦》译文带回了本国。19世纪30...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8/c403994-4036331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8日6时57分10秒 吴志良:遇见

   ...Morrison)已经长眠于白鸽巢公园基督教坟场,两人无缘相见,却似神交已久。容闳一生提倡西学东渐,认为“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可以“使中国日趋于文明富强之境”,并身体力行,全情投入。而与他神交的马礼逊,则是基督新教来华第一人,坚韧不拔,毕生致力于东学西传和传教事业,翻译出版了《三字经》,编写了《中文会话及凡例》《中国大观》《广东省土话字汇》,编辑了《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国丛报》等期刊,还在澳门开...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3/c404018-4033816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3日10时17分51秒 澳门文学:写出澳门历史的独特性

   ...三巴集》;罗马教皇遣使多罗主教赴华交涉礼仪之争,最后被康熙皇帝驱逐至澳门看守,抑郁而终;郑观应在上海怡和洋行买办位置退下来之后旅居澳门,不仅建造了郑家大屋,还写出了影响深远的《盛世危言》;容闳来到澳门马礼逊小学读书,还成为首位去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开启了幼童留美的历史;康有为、梁启超在澳门创办了《知新报》,宣传变法维新;林则徐通过澳门“开眼看世界”,组织编译《澳门新闻纸》;孙中山从澳门“首见大海之浩瀚”...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23/c404030-4030479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23日9时19分51秒 《论语》的欧美早期传播史

   ...、汉学家艾约瑟(Edkins, Joseph)指出,《中国言法》“是一本非常有用的和富有建设性的书”。何群雄认为,马士曼的中译本《圣经》中所采用的“马士曼—拉沙译法”尽量接近“文言色彩”,结果反而比“马礼逊译法”更容易理解。不难看出,马士曼通过对《论语》等中文典籍的学习打下了深厚的文言文、中国文化功底,英译本《论语》、文言语法著作《中国言法》和中译本《圣经》等就是他的重要学习成果。 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423/c442005-4022213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4月23日16时5分41秒 横读还是纵读:沈有乾的中文阅读眼动实验研究

   ...创始之初,向来是自上而下,纵向书写。在雕版印刷、活字印刷发明之后,仍是如此。某些看似从右往左写的横书,例如牌匾等,实际上可以看作每行只有一个字的纵书。到了十九世纪,横排中文书籍开始出现,比如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华英字典》、卢戆章《一目了然初阶》(汉字与拉丁文拼音对照)等。但直至二十世纪初,横排的中文书籍依然不多见。 “五四”运动以后,有关汉字和汉语改革的讨论持续不断。废除汉字、推广汉字拉丁化,以及汉字是否...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127/c404063-40126228.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7日8时24分20秒 谁念“石头记” 红楼译梦长

   ...后。程高本虽然对曹雪芹原本笔墨作了大量删改,但成书出版后比较通行,相应地也容易进入汉学家的视野。据现有文献可知,各语种的译介还是以英文为最早。早在1812年,也就是程高本问世仅20年后,英国著名翻译家马礼逊就将《红楼梦》第四回里“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的片段翻译成了英文,不过并未公开发表,仅仅是附于一封书信后寄给了友人。而首份公开出版的英文翻译也出自马礼逊之手,那是1816年他编写的《中文对话与单句》教材出...

世界文坛#译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26/c431803-3261229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月26日9时4分43秒 李庆本:“美学”译名考

   ...Webster)、伍斯特(Worcester)、沃克(Walker)、约翰逊(Johnson)等英文词典的基础上”[30]翻译而成的,并不承认借鉴过罗存德的词典。王韬的中文序言(1875)中也仅提及“马礼逊字典、麦都思字典最行于一时,不胫而走,继之者为卫廉臣(卫三畏)之《华英韵府历阶》”[31],而对罗存德的词典三缄其口。 据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来看,用汉字创译了“美学”一词并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的仍然是日...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18/c442005-32569048.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18日8时16分37秒 陈晓平:王韬与粤人的交游

   ...由此老。”(《日记》第487)屈昂古道热肠,考虑到王韬身无分文,借钱给他买鞋袜,还带他到粤式茶楼饮茶。 屈昂(Wat A-gong),也写作屈亚昂、屈阿昂,广东人,1832年左右在澳门向伦敦传道会马礼逊学习近代印刷术,据称为“中国掌握石印技术第一人”,1836年前往马六甲,1844年随理雅各定居香港。1853年,屈昂赴沪工作,与王韬认识。屈昂在上海学会官话,能给理雅各、王韬充当翻译。王韬只会苏州话与...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09/c404063-32541161.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9日8时12分20秒 聚焦“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复杂、交融与世界视野

   ...冲击力;这些历史经验也在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当下,或是跟当下构成对话。那一时期的岭南,值得作家去深入挖掘,并用文学的方式进行再现、想象和再造。甚至一个人物的经历,就可以成为一部小说很好的题材。比如传教士马礼逊。他最早到中国来希望进行传教活动,可是他在这方面很受限制,并不成功。可是,马礼逊又意外地因为在翻译等方面所做的工作而成为中西跨文化实践的重要人物。他翻译了《圣经》,还编撰了六卷本的《华英词典》——这是...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819/c404034-32506214.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8月19日8时1分7秒 由装帧到书籍设计

   ...转变称之为“由装帧到书籍设计”。从1959年的首届展览暨评奖到2009年第七届更名为“书籍设计艺术展”,即印证了这一转变的过程。 “装帧”一词来自日本,在中国意指封面设计。古腾堡活字印刷术由传教士马礼逊于1826年引进中国后,迅速取代了雕版印刷,改变了汉语出版物格局。从那时起,书籍开始在民众中普及,书籍的装帧即形制的变革亦随之而来。清末民初的书籍装帧设计紧随世界潮流,涌现出如鲁迅、钱君陶等一大批优秀...

艺术#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024/c404003-32262362.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24日8时38分40秒 张伯伟:重审中国的“文学”概念

   ...literature用汉语“文学”对译的是意大利传教士艾儒略(Jules Aleni),他在1623年译制的《职方外纪》一书中,用到“欧罗巴诸国尚文学”一语。其后,魏源在《海国图志》(1844)中提及马礼逊(R. Morrison)也曾将“文字”与“文学”对举。“由于十九世纪此词已以‘literature’之意来使用了,所以不应该把它看成是日语借词;然而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日本对此词在汉语中的传播...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07/c404033-32220409.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7日16时19分19秒 蒋述卓、龙扬志: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的共时呈现

   ...立,等等,背后都能梳理出地理因素对思想文化艺术的刺激作用。 以近代印刷术和出版业的兴起为例,澳门、香港、广州之所以扮演极为关键的作用,跟三地开放、相互毗邻密切相关。1815-1830年前后,传教士马礼逊在澳门、香港、广州尝试以活字取代木刻印刷中文书籍,在澳门成立“马家英式印刷所”,后又将石印机搬移到广州十三行,逐渐开启中国出版的现代之门。[7]伍廷芳筹办的《中外新闻》1858年创刊,中国迈入自主创办...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05/c404034-32217878.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5日9时13分37秒 “文学”概念的历时涵化及中西会通

   ...理之学。”二人叙述可相互发明。东西方文学观念的初次邂逅,长久地影响着中日学者对“literature”的体认和对译。 在第二阶段中,“文学”概念的会通更为具体,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首先是新教传教士马礼逊、卫三畏、麦都思、罗存德分别出版的中英字典中,涉及了“文学”及其相关概念的独立解释,并最终将“literature”与“文学”对译。这些字典对日本明治维新之后的字典编纂大有裨益。其次,传教士报刊及其他...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217/c404033-32030119.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2月17日8时54分24秒 鸦片战争时期的“汉语三剑客”

   ...中文语法指南》都对汉语作了颇有见地的论述。 值得一提的是,郭士立是第一个提出应将“夷”字对译成barbarian(野蛮人)的西方人,他运用所掌握的中国语言文化知识引经据典地予以论证,从而推翻了包括马礼逊《华英词典》在内的旧译foreigner(外国人)。 罗伯聃(Robert Thom,1807—1846),英国外交官,出生于苏格兰一个煤炭商人家庭,从小受家庭影响立志从商。他14岁便在商店工作,...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807/c404063-31813704.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8月7日8时19分10秒 痴情的翻译家 世界的《红楼梦》

   ...有五次。 《红楼梦》的英文翻译开始得非常早,甚至比我们能够查到的一些日韩翻译还要早。早到什么时间呢?1812年。它最早出现在一本叫《中文对话与单句》的中文教材里面,编者是英国汉学家、翻译家、传教士马礼逊。1892、1893年在香港出版了乔利的英文节译本,翻译了前五六十回。还有一个比较重要的节译本1929年出现,由常年在美国居住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华裔学者王际真翻译,美国兰登书屋在英美同时出版。王际真...

文史#版本研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25/c419387-3179750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7月25日10时17分29秒 “她”自何处来

   ...女权”形势下,具有思想史意义的“她”字呼之欲出。 第二个背景是,“她”字的提出还与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大量翻译外国著作有关。应该说,这也是在“五四”浓厚的开放意识下长成的硕果。早在十九世纪,外国传教士马礼逊、罗存德等人就已经意识到了英文he、she、it与汉语的对接问题。早期的白话文,“他”“伊”“他(女)”都作第三人称代词,这种混乱的书写方式给译文和白话文创作带来了诸多不便。 新文化运动兴起之后,...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06/c404063-31772627.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7月6日10时7分2秒 外国人怎么读《红楼梦》

   ...教材里,最早读《红楼梦》的老外是为了学中文。” 有一本1816年出版的名为《中文对话与单句》的教材,作者是英国翻译家马礼逊,里面就选译了《红楼梦》第三十一回中宝玉和袭人的两段对话。早在1812年,马礼逊就翻译过第四回的“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只是译文并没有公开发表,而是附在书信中寄给了他在英国的朋友。可见,除了工作缘故,马礼逊还很可能是一个资深书粉。 也有的老外没认真读《红楼梦》。1842年,德国...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09/c403994-31739982.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9日8时33分30秒 晚清“新小说”概念的生成考略

   ...”概念十分复杂,经历了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直到晚清才与西方小说观念合流,进而地位被抬升。 19世纪上半叶,伴随着西学东渐,“小说”这一概念开始出现在传教士编撰的辞书中。较早见于西方第一位来华传教士马礼逊所编的《英华词典》,继马礼逊之后,诸多辞书也纷纷对“Novel”进行释义,整理如下: 如表所示,从19世纪上半叶开始,在传教士编纂的辞书中,与“小说”对应的翻译通常是“novel”“fict...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421/c404063-31681723.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4月21日9时17分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