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8页、29页。 [22]《专访周嘉宁:小说不是记忆,是现实的一些阴影》,澎湃新闻,2022年10月11日。 [23]参见周嘉宁:《浪的景观》,上海文艺出版社2022版,第67页。 [24][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前言》,袁斯乔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版。 [25][29][32] 周嘉宁:《流浪歌手的情人》,东方出版中心2001年版,第252页、48页、243—24...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7/c404030-4046250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22时26分27秒 “精神胜利法”的退场与阿Q的“成长”...塞尔·莫斯等:《巫术的一般理论、献祭的性质与功能》,转引自谢刚:《成长进向、献祭仪式及导师的隐喻功能——“十七年”少数民族成长小说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认同》,《民族文学研究》2014年第5期。 [20]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第30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1]丸尾常喜:《“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秦弓译,第1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版。 [2...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0/c404057-4041549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0日8时30分29秒 伟大记忆如何被书写——评李舫纪实文学《回家》...使之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伟大事业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成为全人类共同价值的缩影和象征。 注释: (1)李舫:《回家》,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23。本文所引该作品皆出自此版本,不另注。 (2)〔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第149页,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3)常彬:《抗美援朝文学叙事中的政治与人性》,《文学评论》2007 年第 2 期。 (4)(5)〔法〕阿莱...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0/c404030-4039930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0日9时47分15秒 从生活语言到写作语言——评钟兆云、钟巧云的方言写作...钟巧云在运用这些方言俗语时,也在为文学乡土中以方言俗语所蕴含的乡村传统文化的遗忘与消逝而惋惜,希望借助方言文字将他们对客家文化的记忆留存下来,同时他们也依托方言文学对闽西客家文化进行寻根式再现与重塑。阿莱达·阿斯曼认为:“文字不仅是永生的媒介,而且是记忆的支撑。文字既是记忆的媒介又是它的引喻。”26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进城、村庄衰敝正在使曾经鲜活的方言渐趋衰弱,甚至消亡。钟兆云、钟巧云两位“60后”地道的农村...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5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4/c458528-4033908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4日17时46分9秒 西格弗里德·伦茨《家乡博物馆》:回溯逝去的时间...具、索多维亚人的骨灰坛……它们是马祖里悠久历史的“证人”和“证词”。亚当叔叔过世后,齐格蒙特·罗加拉继承了这座家乡博物馆。这座博物馆溯回着马祖里逝去的时间,抵御着岁月带来的遗忘。 文化记忆理论的奠基人阿莱达·阿斯曼提出,物件是回忆的存储设备,博物馆及其收藏和陈列品可被看作存放历史记忆的容器。同时,她也注意到当博物馆里的物品脱离了其原始的相关联系,在展览中将被置于一种新的联系和秩序中。 当博物馆中的物品被选择和重...
世界文坛#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23/c404092-4032592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23日8时52分35秒 上海女作家近作中的家庭叙事变革...马克·弗里曼:《传统与对自我和文化的回忆》,〔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第12、13页,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14)〔德〕阿莱达·阿斯曼:《记忆中的历史:从个人经历到公共演示》,第74、17-18、III页,袁斯乔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18/c404030-4028034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9日8时46分46秒 记忆即写作:利季娅·金兹堡的非虚构理论...。热拉迪的诗句呼应着纳博科夫,记忆的主观性恰恰是它的动人之处。历史著作或许比记忆更可靠更客观,但只有不可靠的记忆才能述说经验。 记忆与写作的关系是记忆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保罗·利科,皮埃尔·诺阿、扬和阿莱达·阿斯曼夫妇、大卫·洛文塔尔、斯维特兰娜·博伊姆等人在记忆、怀旧、纪念等领域的研究得出了一个共同的结论:与其从记忆中寻找客观的真实,不如从记忆中寻找人们的欲望,关于“我们愿意相信什么,我们愿意记住什么?”的欲...
世界文坛#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18/c404092-4028007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8日8时9分4秒 “左联”记忆研究的视角转换与方法革新...迅与“左联”[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第120页,第145页。 [19]程振兴.记忆的组织——论冯雪峰的鲁迅回忆[J].鲁迅研究月刊,2017(7). [20][53][60][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M].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第147页,第62页,第83页。 [25][41][42]朱寿桐.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07/c404063-3268057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5月7日23时4分24秒 《悠悠岁月》:埃尔诺记忆与法兰西纪事... 把记忆分为自传记忆和历史记忆,而且他认为自传记忆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要比历史记忆“更重要、更丰富、更个人化,也更有意义”。扬·阿斯曼 (Jan Assmann) 和阿莱达·阿斯曼 (Aleida Assmanns,2015:53-54) 夫妇将 “日常的、世俗的,飘忽易逝的、个别的” 记忆称之为 “交往记忆”,这种记忆是由某个个体在日常生活的交流中形成的、与同时代人拥有共同生...
世界文坛#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13/c404092-32642902.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3月13日8时13分3秒 1950—70年代文学的“公私之辨”——萧长春原型论...8页。 17蒙万夫编《柳青传略》,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第234页。 18 30[英]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蒋自强等译,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72、5页。 19[德] 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51页。 20中央档案馆编《关于农业社会主义的问答(1948年7月27日)》,《解放战争时期土地改革文件选编(1945—...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31/c448911-3261531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月31日17时36分18秒 回忆录为何成群地来?...忆录潮迸发”(memoir boom)的时代。[6]不仅如此,除开与自传的亲缘关系,回忆录还派生出口述史、家族史、见证实录等关联性的文体,它们共同构成了非虚构写作中的重要一翼。借用德国文化记忆研究专家阿莱达·阿斯曼的概念,在“历史不断加速”的今天,回忆录所开辟出的“回忆空间”愈加成为重要的文化实践场域。 回忆录能够成为一种风行于世的文化传统,背后乃是诸多因素的合力。对于作者个人而言,追忆似水年华本就是一种自...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06/c442005-3260102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月6日9时28分47秒 记忆、空间构成与黑土地上的生命故事...核心要素铺展开来的,它的触须和精神动力都与查干淖尔大草原上一个叫作塔头滩的地方有关。王怀宇希望借助文字将自己对草原原初文化的回忆留存下来,同时,他也依托记忆书写对东北地域文化进行寻根式再现与重塑,正如阿莱达·阿斯曼所说:“文字不仅是永生的媒介,而且是记忆的支撑。文字既是记忆的媒介又是它的隐喻。”(1)在现代化、全球化的社会发展进程中,文化、审美的趋同性正在使曾经鲜活的文化特性渐次消亡,王怀宇对此深有感触,他有意...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25/c404030-32551180.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25日8时51分53秒 记忆如何重构历史:创造社同人的“创造社”回忆...焦点①。伴随着认知科学和心理学对记忆研究的深入,记忆的重构性一极愈加凸显,使史学家们深刻地认识到“过往的记忆是如何根据当下的需求和思考方式而被不断调整的,而非关注记忆中经久持存的东西”②。德国历史学家阿莱达·阿斯曼对记忆做了“术”和“力”的区分,前者可以“理解为任何一种以存储和取回的一致性为目的的机械的方法”;而后者则表明在回忆的情况下,“随着时间积极地介入记忆的过程,在存放和取回之间就发生了一个根本的位移”。...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13/c442005-32544251.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13日8时24分45秒 新世纪生态小说中的“民间智慧”——以《怀念狼》《太平狗》为中心...常熟掌故——江苏文史资料》(第56辑),江苏文史资料编辑部1992年版,第299页。 26曹玮玲、张建华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浙江省卷》,知识产权出版社2014年版,第264页。 27[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第377页。 28[德]阿斯特莉特•埃尔:《文化记忆理论读本》,余传玲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07页。 ...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4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923/c441819-32532952.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9月26日11时54分11秒 报告文学的灾难记忆建构...,《文艺报》2020年2月28日。 ③④茅盾:《关于报告文学》,原载于《中流》1937年第11期,转引自王荣刚编《报告文学研究资料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53-54页。 ⑤[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的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6页。 ⑥⑦[以]阿维夏伊•玛格利特:《记忆的伦理》,贺海仁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73、65页。 ...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3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524/c441818-32429218.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5月24日15时15分8秒 记忆的废墟和历史的纪念碑——老藤《北地》与现实主义的可能性...个人的生活史、精神史、奋斗史的复原和展现,也就成了对多重历史图景交相辉映、共同成就的过程的回顾和展望。可以说,老藤以极富创造性的方式探索了书写现实主义史诗的新途径。 注释: (1)〔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第359页,潘璐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2)老藤:《北地》,第1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3)(4)(5)老藤:《北地》,...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216/c404030-32353215.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17日9时11分31秒 论《红雪莲》的革命逻辑与藏地经验...、李陀:《七十年代》,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346页。 17参见杨庆祥、金理、黄平《以文学为志业 :“80后学人”三人谈》,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年版。 1820[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27页。 21[斯洛文尼亚]斯拉沃热•齐泽克:《事件》,王师译,上海文艺出版社2016年版,第13页。 26无论是...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2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120/c441816-32335960.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月24日16时21分50秒 重读《阿Q正传》:痛感的消失与恢复...传略》,《鲁迅全集》第7卷,第83页。 [26] 鲁迅:《灯下漫笔》,《鲁迅全集》第1卷,第229页。 [27] 鲁迅:《娜拉走后怎样》,《鲁迅全集》第1卷,第170页。 [28] [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空间:文化记忆的形式和变迁》,潘璐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79页。 [29] 鲁迅:《失掉的好地狱》,《鲁迅全集》第2卷,第204页。 [30] 鲁迅:《青年必读书》,《鲁...
文史#重温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012/c419384-32250317.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0月12日7时52分59秒 以“最惬意的路径”呈现“问心之旅”...》,罗大冈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第157页。 14 [美]杰克•哈特:《故事技巧:叙事性非虚构文学写作指南》,叶青、曾轶峰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42页。 15 [德]阿莱达•阿斯曼:《回忆有多真实?》,《社会记忆:历史、回忆、传承》,[德]哈拉尔德•韦尔策编,季斌、王立君、白锡堃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57页。 16 [美]威廉•津瑟:《写作法宝:非虚构写作指南》...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1年第2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317/c437121-32053927.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3月17日16时28分59秒 文学民族志:民族文学的文化记忆与阐释功能...学民族志就是少数民族文学发展到特定阶段的集体征候。文化记忆与个体记忆不同,莫里斯·哈布瓦赫提出的“集体记忆”就已经设定了记忆离不开社会框架,记忆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化和交往。20世纪70年代,扬·阿斯曼、阿莱达·阿斯曼夫妇正式提出“文化记忆”,并在个体记忆与文化记忆之间引入了交往记忆,认为交往所能维系的集体记忆最多只有 80到100年,这时候就需要文化记忆对其制度化。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文学中掀起了一股...
民族文艺#品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105/c404101-31989701.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月5日11时27分4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