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14 篇有关 鄂温克文化 的页面,用时 0.1秒.

第1页  共1页

乡土中国的文化审视与命运忧思

   ...如何处理这些形式和内容、审美和精神新变,关乎“乡土文学”乃至“乡土文学研究”当下和未来的命运。在全书的后半部分,张丽军似乎也有意识地在这方面推进着他的思考。比如,他谈到了梁鸿的“非虚构”写作、迟子建的鄂温克文化书写、萨娜的鄂伦春生活书写、次仁罗布的藏地书写、赵德发的宗教文化书写等;也谈到了更年轻的叶炜、付秀莹基于代际生命体验的“新乡土写作”,等等。对于这些知名或不知名的作家在写作观念、方法、生活资源、文化视...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16/c458527-4030029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16日17时4分49秒 现代性变革中的多维文化姿态

   ...实中畜牧驯养、农耕、旅游新社区模式并存下,实现民族化与城镇化相统一是可行的路径。 往返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徘徊内化为文化上的艰难抉择。依莲娜是逡回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典型,她从小在定居点接受教育,认同鄂温克文化,喜欢驯鹿,理应是鄂温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和谐交融的象征。迟子建考察了鄂温克民族第一个大学生柳芭成长为画家的原型,刻画了依莲娜这一悲剧形象。小说中介入都市生活的画家依莲娜“厌倦了工作,厌倦了城市,厌倦...

理论评论#作家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415/c404031-32399909.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4月15日9时30分11秒 格日勒其木格·黑鹤作品中的鄂温克文化抒写

   ...然崩塌,这意味着神秘而庄重的萨满教已经成为历史。 文化的消逝与转型是历史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除了历史进程发展的必然趋势之外,现代文明的入侵也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现代文明对自然环境的无限制索取与鄂温克文化采取有度的生态意识背道而驰,“那是一条将要修到森林深处的公路。在现代化的机械面前,森林显得如此脆弱”。始终依林而生的鄂温克文化在现代文明的冲击面前更是毫无招架之力。黑鹤笔下所呈现的使鹿鄂温克狩猎文化现...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07/c404030-32220643.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8日8时23分52秒 桦皮船漂进了博物馆——再读《额尔古纳河右岸》

   ...鹿部落的最后一位酋长玛利亚·索。面对顾桃,她以“我在激流河边出生,就是这条激流河,我从来也没离开过它”开始自己的讲述。叙事语调与《额尔古纳河右岸》的经典开篇不谋而合。之于部族,她是一位地母式的人物。对鄂温克文化的命运,她满心悲怆:“一想到鄂温克人没有猎枪,没有放驯鹿的地方,我就想哭,做梦都在哭!” 柳芭的姥姥则是部落最后一个萨满。萨满有萨满的语言。在柳芭的记忆中,姥姥经常对着天空、森林、鹿群说话,仿佛在...

专题#专题#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研究#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18/c429370-3197094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18日8时49分25秒 时代语境中的多民族书写——少数民族文学五年回顾

   ...映当代维吾尔族文化转型,小说充分结合了意识流动、时空转换和维吾尔传统中麦西莱普式的场面与幽默风格,并且在修辞上以陌生化的语言丰富了当代汉语的书写。芭拉杰依·柯拉丹木(鄂温克族)的《驯鹿角上的彩带》中,鄂温克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和萨满意识,无疑也对乡土中国的多样性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为城市文学树立了可供参考与对照的素朴书写。刘萧(苗族)的《筸军之城》写的是改土归流后湘西汉苗杂居的镇筸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血...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104/c403994-28834286.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4日8时19分43秒 时代语境中的多民族书写——少数民族文学五年回顾

   ...映当代维吾尔族文化转型,小说充分结合了意识流动、时空转换和维吾尔传统中麦西莱普式的场面与幽默风格,并且在修辞上以陌生化的语言丰富了当代汉语的书写。芭拉杰依·柯拉丹木(鄂温克族)的《驯鹿角上的彩带》中,鄂温克文化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和萨满意识,无疑也对乡土中国的多样性文化提供了生动的案例,为城市文学树立了可供参考与对照的素朴书写。刘萧(苗族)的《筸军之城》写的是改土归流后湘西汉苗杂居的镇筸地区的战争与和平、血...

报刊#文艺报#第五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104/c405173-28833872.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4日7时26分23秒 李云雷:“非虚构”的叙事伦理与理论问题

   ...,它们所呈现的不是对某一个事件的认识,而是对一个“世界”的理解。在《大兴安岭杀人事件》中,杀人事件只是其中一个偶然性的事件,作者最初更重要的则是其中人的生存状态,大兴安岭深处的小酒馆,暴躁的林场工人,鄂温克文化的衰落,禁伐令的到来等等,构成了一种充满“戏剧张力与孤独色彩”的生活。《太平洋大逃杀亲历者自述》同样如此,此篇讲述一桩真实的案件,部分船员劫持了远洋捕鱼的一艘船只,在从秘鲁返还中国的航程上展开了轮番杀...

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102/c404033-28827640.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11月2日8时50分27秒 兽皮画里的诗意鄂温克

   ...太一样,很像一个动物造型。在周围毛色的映衬下,俨然就是一幅画。这给了她很大启发,她兴起了利用皮毛色差对比,用指甲刀在整张兽皮上作画的念头。很快,几幅别样的兽皮画“横空出世”,题材仍然是山林、驯鹿等反映鄂温克文化的内容。刻剪出来的画既保留了动物皮子的完整性,更凸现出别具风格的装饰效果。这种全新的艺术创新形式,让宋仕华异常惊喜。   宋仕华有一个愿望,要用10年的时间再作出4到5幅画。她要凑齐鄂温克人婚礼、迁...

民族文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6-10/206906.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6月10日10时6分51秒 刘大先:重寻集体性与文学共和

   ...普遍性的意义,它们显示了一个作家如何能够敏感地意识到某种社会的变革会引发的后果,同时又以坚定的情感态度立定脚跟,树立了别具一格的价值取向,并且尽自己的力量寻找某种救赎之道。在乌热尔图这里,就表现为他对鄂温克文化的认同和建立鄂温克文化主体的努力。他的作品无意充当了社会与时代的镜子,却具有一个萨满那样的预言神通;他的艺术手法与魔幻现实主义颇有相通之处,却可能是最本土的日常美学表现;他的伦理与道德皈依看似一意孤行...

#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2013-12-23/185920.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12月23日9时30分4秒 从差异性到再融合:后社会主义时代的各民族文学(刘大先)

   ...浸润在文本内部事项中的萨满形象,结构的想象方式中的萨满思维。作者本身以写作作为疗救的方式,从不同的层面都显示了作为满通古斯语族的萨满教具有的普遍价值。小说中各种各样的“病”构成了疾病的隐喻,20世纪的鄂温克文化也“生病”了,它圆融自足的传统被接踵而至的外来者侵入,这个隐喻就是现代性的政治经济、生产消费、科层制度、科学技术、生活方式已经以不可抗拒的步伐进入到众生有灵的原初自然观念之中。而萨满所能提供的治疗则在...

今日批评家#今日关注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3/2013-05-24/163141.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5月24日14时23分37秒 《额尔古纳河右岸》: 鄂温克族人的“心灵史”

   ...相当多的有关萨满文化的场景和情节,这是鄂温克族民族文化的核心。驯鹿鄂温克族人的生活习俗与生存环境贯穿影片的始终。几代鄂温克族人的历史及其与现代文明的交汇,映照出世界文明史进程中的普遍性问题。这是一部向鄂温克文化以及许多拥有相同命运的传统文化致敬的影片。   对话   导演杨明华:萨满文化不是用来猎奇的   问:你是怎样注意到《额尔古纳河右岸》这部小说的?   杨明华:起初,我对这部获奖小说不太知道,...

民族文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5-29/129056.html 发布日期: 2012年5月29日16时50分27秒 “审父”与“恋祖”——兼评寻根后文学文化主题的流变

   ...惑、不心悸的态度,能‘从血泊里寻出闲适来’”(5)?为什么文学发展到今天却成了一种无关人格的存在?   对比张承志的伊斯兰文化、贾平凹秦汉文化、韩少功楚文化,李杭育吴越文化、郑万隆东北文化、乌热尔图鄂温克文化,甚至阿城的汉文化传统,无文化(大概也是一种“文化”)的先锋文学好似站在一个决绝其实却暧昧的边界上。这种暖昧在于:先锋的反文化不是以一种文化来反对另一种文化,如“审父”所持有的以进化的现代化反对愚昧落...

推荐榜#相关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0/2010-05-03/85054.html 发布日期: 2010年5月3日14时28分4秒 生命神性的演绎

   ...化有着复杂的心理,个体的隐痛其实也正是民族的隐痛。  作为写鄂温克的汉族作家,迟子建也敏感到语言是一个民族统合力的“粘胶”,不过作为旁观者,她笔下鄂温克的语言乡愁不像阿来那样峻急沉郁。《额》中的西班是鄂温克文化的传承者,当他听说好听的鄂温克语没有文字时,他迷上了造字,最大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把我们的鄂温克语,变成真正的文字,流传下去”,但是就连本氏族的人也嘲笑他:“现在的年轻人,有谁爱说鄂温克语呢?你造的字...

作家库#主要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56/2009/0407/7191.html 发布日期: 2009年4月7日16时13分19秒 “审父”与“恋祖”

   ...小说文化背景的透视与批判》,《文艺评论》1989.3)?为什么文学发展到今天却成了一种无关人格的存在?  对比张承志的伊斯兰文化、贾平凹秦汉文化、韩少功楚文化,李杭育吴越文化、郑万隆东北文化、乌热尔图鄂温克文化,甚至阿城的汉文化传统,无文化(大概也是一种“文化”)的先锋文学好似站在一个决绝其实却暧昧的边界上。这种暖昧在于:先锋的反文化不是以一种文化来反对另一种文化,如“审父”所持有的以进化的现代化反对愚昧落...

作家库#主要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56/2007/0604/4518.html 发布日期: 2007年6月4日15时19分1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