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勒出一位普通磨坊主的日常生活与思想世界,使读者得以清晰洞察16世纪欧洲社会的信仰体系、文化风貌以及生活状态。娜塔莉·戴维斯的《马丁·盖尔归来》则借助一起极具戏剧性的身份冒充事件,深入剖析了法律、性别与身份认同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这些作品均凭借独特新颖的视角和细腻精湛的笔触,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个人微观史叙事独有的迷人魅力。同样,勒华拉杜里的《蒙塔尤:1294—1324年奥克西坦尼的一个山村》,通过对一个地处偏...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30/c404033-4047158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30日10时4分1秒 方志小说的女性文本——黎紫书《流俗地》的地方感形塑与精神归属...了生活于其中的女性角色及其特殊的生活体验。通过这些女性的故事,黎紫书不仅揭示了地方历史与当代社会的交织,还为现代方志小说增添了丰富的人文视角。在她的笔下,地方记忆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女性在地方感中的身份认同与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为读者带来了更为鲜活的地方叙事。 《流俗地》的出版标志着马华文坛首次出现了以女性视角书写的方志文本。作为女性作家,黎紫书展现了女性与地方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她们如何在地理空间与...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4/c404030-404672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5日11时24分13秒 好书打底 好剧出圈...则展现了文学改编在当代语境下的焕新表达。原著中情感炽烈的年轻女性黄玫瑰,剧中除了保留其个性魅力,还新增职场成长线,通过展现其打拼事业的历程,强化角色的独立意识与自主精神,更契合当下都市女性的价值追求与身份认同。 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原本就拥有深厚的读者基础,一旦被改编成影视剧,便具备先天的热度和吸引观众关注的优势。原著的读者往往是第一批追剧人,他们往往对改编的影视作品充满热切期待,又熟悉故事和人物,愿意主动...
艺术#影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5/c419388-4046805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5日8时55分5秒 一个小说或四个小说:多重互文交织的“神奇”...接他的是贫困、颓败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曾经“童年生活中的神话国度”,变成后殖民情境中的“幽暗国度”,在美好的记忆与不堪的现实的交错之中,他试图重建对故国的历史认同和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却不得不承认“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无奈与绝望、反抗与批判使得这次“印度之旅”显得格外沉重,又意味深长。 作为中国作家的“我”自然免去了这种“身份认同”的尴尬与苦痛,但...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4/c404030-4046724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4日9时46分4秒 黄丹丹《花窗》:关于剽窃与原创的讨论...眼前铺陈开来,一幅集历史、艺术与人性于一体的宏大画卷在我面前缓缓展开,让我沉浸其中,难以自拔,心中感触万千。 在《花窗》中,画家宫辰与作家“画眉”在正阳关的偶然相遇,揭开了一个关于艺术创作、记忆传承与身份认同的复杂叙事。小说以精巧的嵌套结构,将现实与虚构、历史与当下、剽窃与原创这些看似对立的概念编织成一张密不可分的网,最终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诘问:当虚构之物与现实之物惊人地相似时,我们如何确认自己的创作是真...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4/c404030-4046723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4日9时37分38秒 AI时代的阅读——当今时代呼唤文学的思想实验和人文认知...,提醒我们文学不仅仅关乎风格或结构,还涉及其传递的信息以及这些信息与现实问题的相关性。 近年来,文学政治和文化研究等领域的兴起重新激发了人们对主题分析的兴趣。这些学科突出了文学如何反映和批判社会结构、身份认同和权力动态。主题分析为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更广泛的社会和文化问题建立联系提供了重要视角。 主题阅读不仅仅是识别重复出现的理念的过程,而且是一种深度参与文学的方法,将个人故事与关于人性、社会和世界的更大问题...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4/c404090-4046719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4日9时15分55秒 《我食故我在》:厨房里的身份认同...到最后也没有得出一个反转的、光明的、皆大欢喜的结论。剧场的吸引力从不是解决问题的决断力,反而是承认议题的复杂缠绕,佩帕的叙述恰恰是从一个看似清晰的结论走向更谨慎也更暧昧的思考,通过食物这样日常的素材,身份认同、传统追溯和性别平等,都是难于作出黑白分明裁决的。
艺术#舞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2/c419389-4046528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2日8时41分38秒 文学停止的地方,生活出现了——评陈冲和她的《猫鱼》...年版,第274页、263页。 [8] [35]许知远:《十三邀2:“偶像是生意,是符号,是忍辱负重”》,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21年版,第140页、149页。 [9] 杨春时:《现代性与中国知识分子的身份认同》,《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5期。 [10] 贺桂梅:《知识分子、女性与革命——从丁玲个案看延安另类实践中的身份政治》,《当代作家评论》2004年第3期。 [11] 孟繁华:《21世纪初长篇小说中...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1/c404030-4046497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1日23时57分37秒 石黑一雄《莫失莫忘》与“克隆人”:殖民地的记忆与行动...使克隆人在心理上逐渐适应并接受自己的命运。他们更了解本族群,更便于管理,方便殖民者对殖民地人民进行由上而下的文化同化和规训。 而对于护理员来说,作为被边缘化的克隆人,担任护理员使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身份认同和相对的特权(物质优待、延缓捐献等),尽管这种认同是建立在为人类服务的基础上。这类被殖民者在宗主国文化影响下形成边缘化身份认同,他们既不属于殖民地的大众,也不属于殖民地真正的统治者,是殖民统治效率化体...
世界文坛#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1/c404092-4046422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1日8时25分42秒 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既具有全球视野又不失本土特色的文化主体性。这一过程不仅关乎文化传承与创新,更是对“文化全球化”中主导—依附关系的超越,旨在构建一种平等、对话、互鉴的新型文化全球化模式。中华文化主体性对内是强化国家文化身份认同,坚定文化自信,对外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特魅力。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道路建设不仅能增进中华民族对自我主体身份的建构和文化认同,还能在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华文明的吸引力与感召力,构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规...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0/c419351-4046403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0日22时52分19秒 新大众文艺崛起 让文学成为跨媒介景观...重重”“把身体蜷缩起来/我与世界/缺少,一副脐带……”当书写成为标注自己的坐标,而奶茶又成为当下年轻人颇具仪式感的社交符号时,由南京《青春》杂志社与“茶颜悦色”合力打造的联名杯,正以一种传递情感、彰显身份认同的新载体,引起文学圈内圈外的广泛关注。 发起三行诗大赛,吸引投稿两万多份 正如诗人黄梵所说,诗是生活的艺术,人们通过各种方式创造诗意,并靠这些诗意来度过短暂的人生。 2024年,适值《青春》杂志创刊4...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8/c403994-4046277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8日8时43分23秒 文艺青年、“80后”写作与“自我”的历史动能——周嘉宁小说论...后的一截“出路”。这“出路”是暂时养活自己的生计,更是精神、情感与归属感的安排。在离开学校后、进入社会前的“交叉带”上,年轻人在松散的文艺共同体里获取重要的自我教育,经由同辈圈层与文化互授,完成对内的身份认同与对外的象征抵抗。 周嘉宁很清楚,这些活动是尝试性、过渡性的,终会落幕。但与人们向来斥责文艺青年“逃避生活”的论调不同,在她看来,文艺与生活实践之间不能做简单化的二元切分。毋宁说,是在外界条件的包容乃...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7/c404030-4046250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22时26分27秒 《苹果红了》:书写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人间世相...业的故事,重点聚焦三代人生活观念与时代变革的碰撞,深刻揭示了时代发展中普通人的生活新愿景。家族里的第一代从农民到工人,第二代从工人到知识分子,第三代又回到农村,从知识分子变成“新型农民”,展现了三代人身份认同与价值观念的转变,折射出从改革开放到新时代的城乡变化。两条线索齐头并进,情节跌宕起伏,叙事节奏张弛有度,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家族第一代刘宝贵是工厂退休老劳模,他的四个子女——大儿子刘跃进、...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4/c404030-4026270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6日13时0分37秒 机器人究竟梦见了什么?...件生成,灵感来源于佛教经文及米歇尔·韦勒贝克、三岛由纪夫和威廉·巴勒斯的文学作品。Alter机器人在演出伊始便宣布:“歌词由AI所创作,也就是说,是由我创作的。”歌剧展现了其作为先进AI技术实体的自我身份认同。这部长达30分钟的歌剧,既探讨了人与人工生命的连接,同时也暗示这种机器人的诡异特质正是人类自身属性的映照。在这一似乎具有普遍性的哲思之上,也叠加了以先进科技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主题。 Alter机器人逆...
科幻#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5/c404080-4046018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5日9时25分19秒 “70后写作”与新世纪文学的叙事主潮...他者,“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并且为他们指明了方向”;一个是在“时间层面”上将过去的场景和历史“拉进持续向前的‘当下’的框架之内”,从而“生产出希望和回忆”,这构成了一个民族、一个群体的“归属感和身份认同的基石”(29)。 家族史叙事在中国源远流长,通过家庭或家族遭际对历史进行讲述从而呈现出家国同构的特色,如巴金的《家》、萧红的《生死场》、李劼人的《死水微澜》等。“70后”在现代文学家族叙事的基础上发...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5/c404030-4046015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5日9时13分4秒 2025年3月全国文学期刊目录盘点...唱(九首) 庄 凌→心上的窗户(组诗) 罗璐瑶→潮水涌至(十首) 批评立场 李 壮→多元性、地方感与语言融合:关于《欧阳黔森诗选》 视觉人文 张佐香→宋朝的瘦风 王燕 丁心源→龟兹壁画摹写者的多维身份认同——以胡明哲为例 《山西文学》2025年第3期 步履 延宕,或到俄罗斯去 汤展望 我还没去过莫斯科(创作谈) 汤展望 短篇小说 哑骑兵 班 知 似是药香来 杨...
新作品#报刊在线#文学期刊目录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7/c436741-4042745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15时31分51秒 当代世界文学是蔓延的“群岛写作”...而在今天的欧洲和北美,即使没有外力迫使,个体迁徙、人种混居、文化杂交已经是没有人能避开的日常。现代的进程带来旧秩序的瓦解,传统在不断动摇中反复被更新,新和旧、外来和本土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可避免地造成身份认同的困惑。这成了世界文学此时此刻最不能回避的议题。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1/c404090-4045776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9时2分45秒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出版小说新作《偷窃》...登上了从达累斯萨拉姆飞往英国的航班。他本想成为工程师那样“有用的人”,却在愁苦中诉诸文字,终于在1987年出版了处子作《离别的记忆》。此后,在《偷窃》发表之前,他又陆续写出九部长篇,主题包括流亡生活、身份认同、自我形象和无处安放的归属感,以及葡萄牙、阿拉伯、德国和英国殖民主义在东非的余毒。 古尔纳前十部长篇小说的汉语译本已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在过去三年里分两批出版。它们是2022年上市的《天堂》《最后的礼物》...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1/c404090-4045775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8时58分34秒 白妙婷 翟晓甜:桂西北作家群新乡土写作的创作资源探究...一代桂西北作家们迎面赶上了中国面临社会转型期的重要时刻。随着全球化浪潮、现代化推进以及科技文明的蓬勃发展,中国的乡土社会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全面冲击。面对剧变,生活在乡土的人们感受着拔根移土般的疼痛。自我身份认同的纠结与现代性进入乡土社会时产生的矛盾具体地浮现于每个人身上。 (一)社会转型期的印记 依照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的判断,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至少从基层上来说是乡土性的,但这是作者在20世纪作出的判断...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0/c404030-4045704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0日23时36分55秒 “新时代文学”: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文学...造中华民族的灵魂”,确实有其道理。但是今天我们已融入世界体系,身处“现代”回望过往,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乡土中国转变为城市中国的过程,感受到传统文化及其载体的渐次消失的怅然,我们更大的忧虑一变而为我们的身份认同。我们当然是“现代人”,但归根结底,我们应该是“现代中国人”。传统与现代这组对立统一的矛盾,在新时代的视野下,由此前的更偏重于对抗,转为更强调内在的关联和一致,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敬仰与传承中华优秀...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19351-4045623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0日11时17分36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