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年代那股文学复兴的思潮裹挟着走上文坛的,尤其是在反叛朦胧诗的热潮中,他们天然地获得了某种“反叛”的合法性。他们在审美创作中“自我感觉良好”,在日常生活中特立独行,从一开始就带着进入诗歌史的隐秘的身份意识和强烈的探索精神。这是第三代诗人经典化的一种独特方式:他们既写作诗歌,同时也活在诗歌之中,并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一种文学的象征。第三代诗人的经典化虽然已成既定事实,但这一过程作为事后追认的诗学实践,仍...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7/c404030-404691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8日9时11分28秒 北乔:在评论中构建文学的生命对话...不同,“明明是我所思所想,是我要表达的,是我的观点和态度,但却假借从作品读到的。这样的方式,其实挺有意思的”。 先创作小说和散文,然后才开始写文学评论,这似乎注定了北乔评论作品时总会带着“写作者”这一身份意识。不见传统评论文章的理性批评,北乔更希望自己的评论拥有对作品的一种在场性共情,“文学作品是作家生命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作家生命的外溢。因而,作品是有生命的,底层的本质是感性”。 在北乔看来,评论家遭遇一...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1/c403994-4045094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日7时50分43秒 居间视野与边地想象的新质——冯良创作论...验。“彝娘汉老子”的血缘赋予她“团结族”的身份,也造成了复杂的民族意识和归属困境。在散文《彝娘汉老子》中,冯良介绍了自己彝汉混血的身份,并对这种身份造成的尴尬进行追溯,比如受到小伙伴们的各种暗讽。这种身份意识的撕裂,使冯良在困惑与追寻间孕育出多层次的文化认同。而在凉山、北京、西藏等地的成长生活经历,则丰富了冯良的认知和经验,使她形成宏观叙事和微观烛照相结合的表达格局,于是冯良得以从容不迫、不慌不忙、不动声...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4/c404030-4043039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4日9时20分47秒 中国作协召开2025年党的工作暨纪检工作会议...扬的精神状态推动作协工作和文学事业不断迈上新台阶。要建强“战斗堡垒”,夯实机关党的建设基础,持续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铸魂,聚焦“四强”目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压实各级党组织主体责任,引导激励广大党员强化身份意识,持续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促进。要突出“挺纪在前”,驰而不息推进正风肃纪,加强作风建设,强化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严格管好“八小时”以外,警惕潜藏在身边的违纪风险,加强班子自身建设,以务实高效的“火车...
新闻#中国作协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8/c403993-4042849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8日18时24分15秒 回忆录的文学价值...实经历和见闻为特色的文学形式也颇受读者欢迎,这就是回忆录。 在西方,回忆录有相当漫长的历史。中国古代虽然没有“回忆录”这一提法,不过也有追摹往事的书写传统。20世纪以来,波澜壮阔的历史变革、日益复杂的身份意识、发达活跃的文化市场共同造就了回忆录创作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井喷式迸发,诸如“现在已是文学回忆录的时代”之类的声音不时在我们耳边响起。然而,在长期以“纯文学”为主要对象的批评传统中,回忆录常常仅被当作具有...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5/c404057-4042572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5日9时48分31秒 回眸2024:翻阅长篇小说的三种方式...离感,显现出一种苍茫却又澄明的艺境。 地域:地方性的多元表现 或许是农耕文明的传承,又或许是幅员辽阔之故,中国的多数作家有着强烈的地方身份意识,其作品也往往乐于展现语言、生活、文化的地方性。而这种地方身份意识又反过来造成了地方性的危机——我们已经形成了某些约定俗成的认知地方、了解地方的方式,诸如方言、饮食、风景、地理环境等等,问题在于,如果文学中的“地方性”仅止于此,那么归根结底,它和互联网上那些地方文旅...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22/c404034-404071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6日9时37分47秒 历史视角下的人性显微...角,只从人“向死而生”的本能出发,珍视每一个小人物,经由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最终抵达人性的深处。 虽然马伯庸的创作一直以来并没有浓烈的民族风格,但他擅长从边缘突入、“去中心化”的叙述视角,或许与他的身份意识和独特的民族视角分不开。在文学史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无论是写湘西的沈从文,还是写《正红旗下》的老舍,等等,这些少数民族作家似乎对不同形态故事背后普遍和共同的人性更有感知力,更有可能跨越文化和语...
民族文艺#品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3/c404101-403948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3日10时3分16秒 “文明自觉”需要走出“漫长的20世纪”...中国内部的多元性问题,提出不能简单地把中国内部的差异性理解为一种对抗性的政治差异。这些看起来都是在做文本分析,其实是在做社会政治(无)意识的分析和阐释。 罗雅琳:这本书中似乎流露出一种“70后”学人的身份意识,这在您以往的著作中是较为少见的。您会谈到自己与毛尖、刘复生等同代人的共通性,也会谈到20世纪90年代(“70后”的大学时代)对于个人研究的“原点性意义”。请问您觉得90年代有什么特殊性?对于您的学术...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6/c405057-4038302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6日11时44分13秒 路遥:人在历史中成长...化进程中动力机制与实践、理想之间存在的冲突。 除此之外,新的时代感觉又在发明新的读法。如今再看高加林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问题倒不是“走后门”,而是不挑战既定模式的竞争。《人生》中频繁使用了将外在装扮与身份意识关联的人物塑造法。比如高加林被迫回村劳动时,刻意穿上一身最破烂的衣服,拼命把自己“化装”成个农民。路遥这样写,是为了突出高加林与农村的格格不入,让人思考乡村现实无从安放高加林对高级文化的向往与追求。但...
文史#经典作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3/c404064-4038149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3日11时49分18秒 都市与乡野的双重间奏...男人戴着面具,才能说些真诚的话,如同睡觉也不卸妆的女人,没有裸颜。肉身可坦诚相见,精神却无法赤裸,悲哀莫过于此。不明不白,无以名状,周振遐与姚芩的感情亦是如此。犹疑的距离决定故事的魅惑。 小说尤为关心身份意识,圈层背后的价值认知。桑钦是流动不居的浪荡者,有“游世”姿态,甚至没人知其真名,俨然是庄子无名、无功的符号。周振遐与之呼应,是世界的观察者,局外人。他常有出神状态,以外位的超越姿态沉思生死富贵。“人的...
专题#专题#行进的风景——《登春台》#特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08/c459533-4033462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9日14时6分29秒 复叠印象与纠结情感 ——近现代外国作家的北京想象...处缺损,灰色的外皮以外,还露出不干净的黄白色的内部,既不及围绕维尔赛的王宫的砖,单是整齐也不如千代田城的城壕的石块”[30]。单说城墙的颓败倒也罢了,还举出法国王宫和日本小城进行比对,更显出外国作家的身份意识与民族自尊心理。德克·博迪的描述佐证了老北京的破败与荒凉,他笔下1948 年的北京与十一年前比“变得更糟糕了”,马路上车辆“又少又慢”;商店里“货物数量少且品种单调”;天坛挤满山西逃难来的学生,祈年殿...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30/c404063-4033125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30日8时5分53秒 学院体制与数字时代知识转型——中国当代文学批评再定位(2014—2024)...究的写作方式统统可以“介入”,仿佛文学的边界、思想的边界就是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的边界。[6] “知识分子写作”的界定很有启发性,从这一角度可以充分理解彼时批评写作的特殊能量所在,由此也可以读出批评家的身份意识与文化定位,批评家与知识分子的身份往往合二为一。文学批评无疑是思想解放的中介,是个体构建自身“主体性”的先锋武器。在20世纪80年代活跃的文学批评场域中,知识分子/批评家群体的“同人—会议—刊物—出版...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21/c404034-4032513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21日19时34分35秒 再困顿的河流也有诗意——评朱辉小说《万川归》...叉处,处在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的转折点上。这一转折寓于他身上,通过他完成的。他不得不成为前所未有的新型的人。”《万川归》的故事背景开始于走出了革命世纪的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展现的是这段时期精英意识和身份意识淡化的知识分子以及他们像普通人一样的日常生活。万风和、丁恩川、归霞等这群人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他们的起伏进退,他们命运人生的跌宕,深刻地折射出中国改革开放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更集中携带着一个时...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03/c404030-4031224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4日9时31分40秒 青年批评的整体趋势与潜在挑战...觑,但终究波澜不兴,这就使得文学批评的话题制造倾向难以为继。这一大的趋势,是青年批评创新和锐气两皆不足的重要背景。青年批评虽制造或设计了诸多话题,但都很少引起持续的关注或争论。其二,与青年批评家自己的身份意识和知识背景有关。这一代的青年批评家大多是学院出身,多为现当代文学专业、比较文学专业或文艺理论专业的硕博士。他们自觉地追求批评的学理性,力求做到公允、严谨和自洽,如此种种,都使得他们在面对鲜活和生动的文...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930/c404034-3253785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23日16时10分9秒 建构与召唤:乡贤文化的文学史塑形与“三统”熔铸...失去了精神文化继替的制度性根基,又失去了赖以存在的阶层与权力结构基础,其在现代社会的历史性消隐成为一种无奈的必然。 乡贤退隐,士绅劣变,乡村精英权力扩张后的乡村图景可谓触目惊心。缺乏儒家文化涵养与士绅身份意识的乡村权力阶层并未以新政而兴地方,相反,新政中的皇权退缩成为其摄取利益鱼肉乡里的合法外衣。自晚清至1949年,文学作品中对于乡村权力阶层的讽刺与批判可谓不胜枚举,《城乡之际与斯文变迁》所载文学与社会文...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16/c458527-4030029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16日17时21分55秒 “现身说法”与“催泪叙事”——《平凡的世界》的叙事修辞批判...里少平的情感经历具有让人动容的情感力量,那么,路遥的这种强行介入,则有其“催泪叙事”的修辞目的在内。这段文字乃至于通篇小说中感叹号的高频使用,更是强化了言之凿凿、不由分说的强制介入,路遥那灵魂工程师的身份意识显得过于明显。 不难看出《平凡的世界》主要的叙事模式是“催泪叙事”,无论是小说中最为人所称道的“苦难”叙事与“奋斗”叙事,还是小说中用以处理人物复杂情感的主要手段,都指向了滥情式的“催泪”效果追求;另...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4年第4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16/c458527-4030028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16日16时28分36秒 江南五圣叙事的身份类型与文本策略...断上也会出现某些反转。上引段落紧接着唱太姥的江南婆家看到这一礼单后的不屑:“相公说了一声夸口话,江北人到底不吃好东西,酸橙桔有啥好吃,好的东西多多花。”不经意间流露出江南人看不起江北人的传统偏见,此中身份意识和感情色彩的变化,实在有细细品味的妙处。 余 论 作为本文的文本参照,《南游记》曾被多种有影响的文学史著作提及,但这并不表明其美学价值很高,只是因为明代中后期《西游记》《封神演义》的强势出现,被文学史...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18/c442005-4028039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8日9时52分11秒 一个华文作家的道义和担当...作品跳动着一颗满满的、暖暖的爱心,表达了普通人积极参与处理国际新闻热点事件与应对人类生存困境的热情与努力,释放出作为作家与新闻工作者的炽热人文情怀或脚踏实地的人道主义精神。作家、新闻工作者与知识分子的身份意识,抑或一个普通人的公民意识,使叶周在面对国际新闻热点事件时,坚持做一位热心参与者、排忧解难者和实际行动者。 (作者吴道毅系中南民族大学教授,吴行健系武汉市群众艺术馆馆员)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05/c404030-4027173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5日9时56分40秒 “我该如何理解那精湛的趋势?”...践经历中已阅历过的东西而不予考虑,但文学中可能并没有这种一旦经过就永远经过了的东西,它会再次出现在我们面前。由此我开始注意江汀的写作。也许我们对文学抒情性的忽略同样是一种沿袭,仿佛它是另一种一劳永逸的身份意识,而它可能与抒情的泛滥一样糟糕。尤瑟纳尔在关于康斯坦丁•卡瓦菲斯的散文中说,“我怀疑现代读者(以及我)在这类严肃感情的作品面前的恼怒是否构成一种同样危险的装腔作势”。当然,应当继续不待见如俞平伯所言“...
专题#专题#《人民文学》“新浪潮”作家观察#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6/c459101-4026453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6日8时45分55秒 唐诗人:Citywalk、游荡者与城市文学...的大脑……”他们并不习惯于去街道行走,去街道是有目的的,最直接的目的是拍照,是观察他人,是模仿本雅明笔下的游荡者……总之,他们有着清醒的身份认知和角色意识。这种身份感让他们无法融入这座城市,但也因这种身份意识,让张展的照片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张展告诉“我”:“你需要融合在人群里,但又不能随波逐流,你不能跟着它的节奏走,但又不能把自己和人群隔开,你既在人群的里面,因为你就是人群的一部分,你又要在人群的外面…...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0/c404030-4026069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1日9时34分5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