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纽约城市大学杰出教授莫里斯·迪克斯坦(Morris Dickstein)于3月24日在曼哈顿的家中去世,享年81岁。他的妻子洛尔(Lore Willner Dickstein)透露,迪克斯坦是因为帕金森氏病引起的并发症去世的。 迪克斯坦在纽约城市大学任教了四十年,他既是文化历史学家,也是文学评论家。他热衷于阅读,也热衷于写自己所读的东西。他曾经说:“批评在保持人们诚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330/c404090-32065210.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3月30日15时25分52秒 两面镜子——评路内的长篇小说《雾行者》...维格,本雅明,肖勒姆》,梁辰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4、15页。 [4]路内:《雾行者》,上海三联书店2020年版,第341页。下文凡出现具体页码均出自此版本。 [5] [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249页。 [6] [英]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沈语冰诸葛沂译,江苏...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11/c404030-3174305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11日8时54分54秒 项静: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物质生活以及具体的时空感。 我也会问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阅读一个作家的长篇,去经历一次跟自己没有关系的漫长生活,在多如牛毛的长篇中,不是应景,又如何选出一个作家一篇值得阅读的小说?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一句话深得人心,“这个作家处理语言的方式或者看待生活的观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就像魔镜一样,让我们窥见半隐半现的自我,并经历认识自我的震撼。”《关关雎鸠》满足了这个要求,以至让我觉得这是这一代人...
评论#作品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809/c404030-28623649.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8月10日8时51分19秒 吕永林:文本、理论、世界和自我的重逢...形无形中,转换自己多年的学术训练而为之的文学评论。虽然“基于教育背景和工作氛围,写文学评论是一个最便捷和顺手的选择”,但是对于项静而言,她所取道的文学评论“绝不是一篇分析作品的文章这么简单”,“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一句话深得我心:‘作家处理语言和看待生活的观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就像魔镜一样,让我们窥见半隐半现的自我,并经历认识自我的震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每一个写作对象都可能已经成了我自己的一部分。”...
今日批评家#批评视界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712/c404052-28545139.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7月12日7时14分18秒 在同一所房间里写作...坏或者为了阐释一部作品吗?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也许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批评自身的伦理。批评不仅仅是艺术的镜子,作品也是文学批评的写作者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写作为什么选择这部作品或者这个作家而不是另外一个?莫里斯·迪克斯坦的话十分有借鉴价值,“因为作家处理语言和看待生活的观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就像魔镜一样,让我们窥见半隐半现的自我,并经历认识自我的震撼”。评论家的情感和感受是批评的活力所在。除此之外,用优美的语言...
文学院#思想交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5/2015-05-26/243649.html 发布日期: 2015年5月26日14时12分41秒 在同一所房间里写作...坏或者为了阐释一部作品吗?有时候我们会忽略也许极为重要的一个问题——批评自身的伦理。批评不仅仅是艺术的镜子,作品也是文学批评的写作者的一面镜子,我们的写作为什么选择这部作品或者这个作家而不是另外一个?莫里斯·迪克斯坦的话十分有借鉴价值,“因为作家处理语言和看待生活的观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他们就像魔镜一样,让我们窥见半隐半现的自我,并经历认识自我的震撼”。评论家的情感和感受是批评的活力所在。除此之外,用优美的语言...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5-03-25/80579.html 发布日期: 2015年3月25日6时57分38秒 2013我的阅读:短篇小说到底有多美...他 们都是小人物的代言人,然而他们又如此不同(朋友们在谈论他们时,还常常提到布考斯基。可我觉得,布考斯基小说的粗鄙叙事和糟糕文本没有任何意义,《苦水 音乐》是这些年我读到的最无聊的小说集)。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中提到,卡佛的简约主义是一种“经过现代主 义的怀疑与绝望情绪锻造的现实主义”。而卡佛和福特的区别在于:卡佛绝望,而福特在绝望的缝隙里,埋藏着不易察觉的怀疑和微弱...
新闻#文化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ews/2014/2014-01-08/187914.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1月8日16时12分19秒 2013我的阅读:短篇小说到底有多美...他 们都是小人物的代言人,然而他们又如此不同(朋友们在谈论他们时,还常常提到布考斯基。可我觉得,布考斯基小说的粗鄙叙事和糟糕文本没有任何意义,《苦水 音乐》是这些年我读到的最无聊的小说集)。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中提到,卡佛的简约主义是一种“经过现代主 义的怀疑与绝望情绪锻造的现实主义”。而卡佛和福特的区别在于:卡佛绝望,而福特在绝望的缝隙里,埋藏着不易察觉的怀疑和微弱...
外国文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1-08/187898.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1月8日14时29分19秒 2013我的阅读:短篇小说到底有多美...景。他们都是小人物的代言人,然而他们又如此不同(朋友们在谈论他们时,还常常提到布考斯基。可我觉得,布考斯基小说的粗鄙叙事和糟糕文本没有任何意义,《苦水音乐》是这些年我读到的最无聊的小说集)。美国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普通人:卡佛、福特和蓝领现实主义》中提到,卡佛的简约主义是一种“经过现代主义的怀疑与绝望情绪锻造的现实主义”。而卡佛和福特的区别在于:卡佛绝望,而福特在绝望的缝隙里,埋藏着不易察觉的怀疑和微弱渺...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1-08/74059.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1月8日11时58分19秒 金斯伯格的声音(袁??)...架眼镜后面的脸当作了自己的偶像。 时间走过60年代,变化发生了,美国文化渐渐把莎士比亚和金斯伯格、文学和电影、贝多芬和摇滚乐全部包罗进去,回首望去,60年代似乎是美国文化的分水岭,美国文化史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一书中说:“60年代的大部分历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告诫我们应该避免对文化传统下刻板不变和抱残守缺的定义,虽然当时无人意识到这一点,但金斯伯格所代表的正是不久后大部分美国文化的前进方向...
评论#精彩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07-23/168079.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7月23日9时14分57秒 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争等等,一切都显示出这个世界的巨大变革,它超过了成年人经验更替的频率,未及更换的知识体系与文化范式与新的体系和范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断裂,往日的人群一下子站在了“河”的两边。同为探讨60年代文化的名著,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作为一本专题性的著作,则从逆向对60年代美国文化作了富于个性的诠释,他相信某一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可以通过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作品的研究获得,他这样来说明自己的研...
新作连载#目录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9-17/141465.html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17日15时3分42秒 廖红球(广东省作协主席、党组书记):...人性的嬗变、生活的琐细和生命的卑微,但是细水微澜中却掩映着时代的风云激荡,因而这些带有深圳色彩的作品往往得以突破区域的局限,表现出了文学的大格局和新气象,为城市书写提供了一种新范本。 美国批评家莫里斯·迪克斯坦曾说:“小说家可能梦想他们是社会的书记官,记录客观的事实和社会状况。但经过虚构人物和编造故事的过滤之后,他们却为这些人物和状况赋予了个人特色,一种内心共鸣,一个叙事形态。正是这些东西使他们的记叙高于...
#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4-25/125246.html 发布日期: 2012年4月25日13时38分32秒 行者杰克·凯鲁亚克...出于对人生现实的厌倦或对抗。 在文学界,自“垮掉的一代”产生之日,便有许多研究者关注这一惊世骇俗的文学和社会现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能在翻译的外国研究著作中——从马尔科姆·考利的《流放者归来》到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隐约找寻到“垮掉一代”的发展脉络及其精神内核的相关阐释。在国内,以“垮掉的一代”为专题研究的如《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陈杰,2010年)...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1-24/50455.html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24日7时44分23秒 朝圣的故事或在路上──张承志创作精神描述...》1988年第4期 (2) 阿·汤因比、池田大作:《展望二十一世纪》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5年 版 (3) 乌纳穆诺:《生命的悲剧意识》上海文学杂志社1986年版 (4)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5) 库尔特·辛格:《海明威传》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年版 (6) 张承志:《禁锢的火焰色》/《收获》1988...
推荐榜#相关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0/2010-04-30/85042.html 发布日期: 2010年4月30日14时35分43秒 写作,散发出一种迷人魅力(思郁)...国文学界青睐的。一般认为,卡佛的极简主义小说是对以托马斯·品钦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小说的“拨乱反正”,因为后现代小说大行其道的那种拼凑的、粘贴画似的繁复美学风格开始让读者产生了审美疲劳。但是,文学评论家莫里斯·迪克斯坦的分析更为清晰精准。他说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燃油出现危机,经济持续衰退,政治灾难频繁,普通人的生活愈加艰苦,“当经济情况不断恶化,美国在世界的影响力呈下降趋势,美国文化迫切需要一位作家来表现侵入个...
评论#精彩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09/2009-12-02/79896.html 发布日期: 2009年12月2日9时59分21秒 新诗与自然...果我们在新诗里面想描写自然的话,那么我们能否做到像古人一样呢?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假如我们的诗歌真的触及到了自然,那么也更多只是对破坏自然的行径进行谴责而已。 但这似乎也很必要,至少在目前的阶段,在莫里斯·迪克斯坦关于60年代美国文化的一本书中,提到了罗伯特·勃莱和詹姆斯·赖特等一些诗人,他称他们是“华兹华斯式的诗人”,他们抒写自然是在冲出重围,“寻找着暴风的中心”里“达到安宁和‘中央的宁静’时,这种宁静却是...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8-04-14/31597.html 发布日期: 2008年4月14日14时21分3秒 经典重译:追寻阅读的记忆...的激荡。书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流放者归来》+《伊甸园之门》 作者:《流放者归来》马尔科姆•考利+《伊甸园之门》莫里斯•迪克斯坦版本:《流放者归来》重庆出版社2006年10月+《伊甸园之门》译林出版社即将出版定价:28.00元经典版本: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 经典现象:之所以把这两本由不同出版社重版的书放在一起,是因...
新闻#文化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07/2007-02-19/22229.html 发布日期: 2007年2月19日8时52分0秒 “残酷”以“酷”流行...助“棉棉俱乐部”和狂欢派对的成功运营(注:美国的摇滚乐在上世纪50年代就变成了一个极为有利可图的庞大行业,几乎专门为“青年文化”服务,有一个由11到25岁青少年组成的极为有利可图的新市场。(参见[美]莫里斯·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 译本序言》,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5月版。)近年来,随着参加狂欢派对人数的增多,门票、酒的价钱的增长,狂欢派在全世界都成了利润丰厚的文化产业。)。“棉棉工作室”的...
作家库#主要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56/2007/0109/1308.html 发布日期: 2007年1月9日11时30分27秒 成功承载了文化重任的作品最佳——析美国近25年最佳小说的排名...过去了,尽管与19世纪一些表现英雄人物或重大主题的现实主义的作品不同,但近25年的美国文学创作仍然继承和发扬了这种哥特式和象征式的文学传统,特别是在原型人物和历史经历的表现上。纽约大学教授、著名批评家莫里斯·迪克斯坦在谈及作品入选的审美原因时指出,除厄普代克的《兔子四部曲》外,决选名单上的其它四部作品既不是短小精悍之作,也不是鸿篇巨制,“而是高度浓缩的历史寓言,其隐喻性极强,几乎令人难以承受。《宠儿》和《血色子...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6-11-25/26528.html 发布日期: 2006年11月25日23时17分4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