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13 篇有关 民间传统技艺 的页面,用时 0.113秒.

第1页  共1页

《时代文学》2024年第5期|何南:少年心事当拏云

   ...他们是我的祖辈父辈,他们更是我的崇拜与自豪。每一组合铁花在空中绽放,同时炸开的便是震耳欲聋的掌声与欢呼声。 在万千明艳镶嵌夜空的美丽时刻,在寒冷彻骨的天气与赤膊上阵的无畏交相辉映的豪壮里,我被这古老的民间传统技艺折服,不知不觉间竟与同学走散。蓦然想起要返校时,早已茕茕孑立、形影相吊了。举止无亲,四顾无朋,霎时,惧意袭来,我瞬间成为被遗弃的孤儿,浮天沧海恶,危机四伏时,眼前完全没了方向。 迷惘中,不知摸索了多久...

新作品#报刊在线#《时代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5/c418965-4040253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6日11时10分19秒 2019:中国文化在海外的传播与影响交出漂亮答卷

   ...。策展人丽贝卡·赖斯用“一生一次”来形容这一国际大展的珍贵价值。5月,“技艺中国”展在伦敦手工艺周开幕,集中展现苏绣、水族马尾绣等近20项国家级非遗技艺,还有金银掐丝、珐琅工艺等逾10种传统手工技艺,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与现代科学技术的辅助创新让海外观众耳目一新。10月,第二届“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获奖作品展在法国尼斯揭幕,作为一项国际性陶瓷艺术创作竞赛,在世界范围内征集以使用不低于50%白色瓷土为原料进...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231/c403994-31530468.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12月31日14时30分42秒 为非遗传播搭一座舞台

   ...、游戏展览馆……这些都是文博会给予的文化大餐。 让非遗文化活起来的舞台 卡通网红“小猪佩奇”的皮影戏正在保山展区上演,许多市民带着小孩一起等着去幕后参与体验皮影表演。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传统技艺,腾冲皮影戏用可爱的卡通人物拉近了与观展人员的距离。 “皮影戏一直在面临着外界的冲击,我们保留的算是十分完整的。我们青年一代在努力改变,通过声光电组合的升级改编传统剧目,引入动漫、超级英雄等人物,...

艺术#非遗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815/c419393-31296528.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8月15日8时33分39秒 寻找散落乡村的“非遗”印记

   ...工的方式做成一匹匹色泽沉着典雅、质地朴素纯粹的夏布。“打麻、绩麻、浆纱、织布……每个步骤都马虎不得。”谭智祥说,他每天五六点就起来做工,要完成纯手工的麻线纺织夏布,一天才能织一到两米。 然而,这种民间传统技艺正在面临失传的危险。目前纯手工纺织的这种品质最优的夏布,市场价格仅1000元一匹,普通的夏布则为300元一匹。“日本经销商曾给我拿来一个日本制造的书包,这个包用布也就一尺多,能卖到900元。”谭智祥说...

艺术#非遗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131/c419393-30601210.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1月31日8时43分29秒 王松《寻爱记》:在迷失中找寻和回归

   ...际操作入手,更“不动声色地改了齐门医家多年传下的规矩,用药不再拘一味,而是多用了一味”。从此,齐建国便坚守在城市行医直到去世,但终究无人传承。 实际上,王松通过开掘齐家医道这一维度较为全面地透视了民间传统技艺的当下境遇及其传承发展问题。在这里,除了齐门医家外,还有在碑料刻字雕栏鸟兽的田石匠、手儿快技艺高的叶裁缝、炸过水油条的关四爷、拉平板车的黄鱼、会粗活和细活的段木匠、做虾酱的朱老板等等。如同齐老先生交代...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015/c404030-30340945.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15日10时52分7秒 舞台剧《永定人家》:一幅京西风俗画卷

   ...、生态山水文化、红色革命文化为基础原创的舞台剧作品。剧作倡导反哺西山、反哺自然的生态文明观,融合展示了永定河流域多种传统文化。演出中,随着剧情的展开,京西太平鼓、小车会、古幡会等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间传统技艺,以及祭窑神、祭河神等精彩场面依次呈现在舞台上,传统文化意味十足,被业内专家誉为一幅京西风俗画卷。 (余 非)

报刊#文艺报#第四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120/c405172-29655348.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5月11日10时19分45秒 回望

   ...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 夕阳西下,枣花飘香。下得山来,奔往高家塄村,去品尝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天下第一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吴堡手工空心挂面,须经十二道工序成品,它是原生态的民间传统技艺,是农耕社会生产形态的缩影,是一份宝贵的历史遗产,对研究陕北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它绵细而又筋道,色、香、味十分诱人。餐间,有热辣辣的陕北民歌从塬上响起,朴实自然,优美动听,能将人心融化。现场当...

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013/c404018-28776393.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4日9时6分54秒 探访新疆骨雕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弘扬蒙古族游牧文化

   ...的,有用羊角做的解绳器、鼻烟壶、顶针、猎枪、弹药盒等。 蒙古族人有在这些器具上刻绘图案的习惯。根登加甫要将多年所学用在骨雕上,把这门流传于民间的技艺传承下去,并将其发所光大。 “骨雕是蒙古族的民间传统技艺,古老的先民用骨头制作各种生活器具,但现在从事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根登加甫说。 自此,根登加甫一有空就到山里转一转,把有造型的角、骨头收集回来,细细琢磨,看能加工成什么艺术品。同时,也到屠宰...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916/c405057-28718052.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9月16日8时34分49秒 来自民间的文化守望——读吴永雄散文集《天地有情》(李晓晨)

   ...明,在熟悉和喜爱的领域里才最有话语权和说服力。他写染乌衫裤的巧匠张聘金,是和石狮过去的领军产业漂染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民国初年最有影响力的染坊写起,讲述了张妈水一家由小做大的过程,其中对“染乌衫裤”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描述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把一个行业的兴衰通过一个家族的起落写出来,更在文尾留下了对石狮漂染业和服装业的思考。《迦南园与“五老”李玉坤》从民国时代建筑迦南园的历史写起,溯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

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4/2014-07-04/209970.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7月4日9时30分58秒 来自民间的文化守望——读吴永雄散文集《天地有情》(李晓晨)

   ...明,在熟悉和喜爱的领域里才最有话语权和说服力。他写染乌衫裤的巧匠张聘金,是和石狮过去的领军产业漂染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民国初年最有影响力的染坊写起,讲述了张妈水一家由小做大的过程,其中对“染乌衫裤”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描述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把一个行业的兴衰通过一个家族的起落写出来,更在文尾留下了对石狮漂染业和服装业的思考。《迦南园与“五老”李玉坤》从民国时代建筑迦南园的历史写起,溯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

评论#精彩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4/2014-07-04/209968.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7月4日9时30分26秒 来自民间的文化守望——读吴永雄散文集《天地有情》

   ...明,在熟悉和喜爱的领域里才最有话语权和说服力。他写染乌衫裤的巧匠张聘金,是和石狮过去的领军产业漂染业联系在一起的。从民国初年最有影响力的染坊写起,讲述了张妈水一家由小做大的过程,其中对“染乌衫裤”这项民间传统技艺的描述让人大开眼界。作者把一个行业的兴衰通过一个家族的起落写出来,更在文尾留下了对石狮漂染业和服装业的思考。《迦南园与“五老”李玉坤》从民国时代建筑迦南园的历史写起,溯及新中国成立后,一位普通的家庭妇...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4-07-04/76772.html 发布日期: 2014年7月4日7时22分27秒 大山里建起民族文化传习馆

   ...余材料、油漆桶等堆满几个操作间。   当地村民都知道,这个不起眼的农家院,是昆明市盘龙区文化创意产业办公室为民间工艺家建立的创作培训基地——“合虚民族文化传习馆”。   在现代化进程的冲击下,许多民间传统技艺正处在消亡的边缘,面临后继无人的境地。除少部分民族服饰、手工艺品等能得到经济回报外,大部分工艺品经济价值不大,很多年轻人放弃手艺外出务工。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与重建刻不容缓。为此,一批民间艺人在昆明市...

民族文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5-04/126083.html 发布日期: 2012年5月4日15时46分44秒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苏州论坛”将于下月举行

   ...护工程”试点单位的代表、国内各学科领域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家学者300多人,届时将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实践、方法三个方面进行广泛研讨与交流。  为配合这次论坛,苏州市从全国各地邀请了众多民间传统技艺的传承人进行展演,包括剪纸、泥塑、雕刻、木偶、花鼓灯、原生态民歌演唱等。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05-06-28/21076.html 发布日期: 2005年6月28日22时18分17秒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