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其他子史文献。 我国自汉代以来开始对《国语》进行注解。三国时期,吴国的韦昭在综合汉人注释成果的基础上对该书进行注解,是为《国语解》;宋代重新整理此书时,宋庠在《国语旧音》的基础上作《国语补音》;清代朴学大炽,一批学者纷纷将《国语》及《国语补音》重加校订与注释。 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俞志慧立足于当代学术视野,汇集自敦煌本以下的《国语》善本,系统整合自韦昭以降两千余年的注解成果,同...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3/c403994-4046622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3日8时49分45秒 “新时代文学”:民族复兴时代的中国文学...传统文明是丰富复杂的,它是一个几千年来不断发展和累积的过程,如长久占据主流的儒家内部就包罗万象——孔子之后,儒分为八,汉代今文经学古文经学双峰并峙,宋明之际转型,理学、心学二者相对相生,至清代一变而为朴学,清末经世致用思想又兴。儒学之外,同样天地广阔,从先秦诸子之学到佛、道文化体系的建立,辅以民间文化、地方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的分层状态和边缘活力,整个传统文明的演进中包含了诸多发展的可能,只是绝大部分的...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19351-4045623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0日11时17分36秒 新文学如何发明“古典”——以“整理国故”为视角...大光明,永永不朽,非自夸也。”从胡适的这段充满豪情壮志的论述中,可见日后从情感和天性出发评价《诗经·国风》之思路,呈现出文学而非经学的眼光。同年,胡适还撰写了《诗三百篇言字解》一文,意在训诂,使用清代朴学的方法,对《诗经》中的“言”字加以阐释。“整理国故”运动开始后,胡适在《〈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中,进一步明确了研究《诗经》的策略和方法: 故在文学方面,也应该把“三百篇”还给西周、东周之间的无名诗人…...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5/c404063-4044611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5日9时0分15秒 徐志啸:我的导师陈子展先生...意不肯北上,我不得不忍痛割爱离开北大,这方面情况,我在怀念林庚先生的专文中有详细讲述。 陈先生于耄耋之年为勉励我学业进取,特写下这段长语:“博学于文,行己有耻。此顾亭林语也。实事求是,无徵不信。此乾嘉朴学家常语也。学由悦入,此明清之际四川学者唐甄《潜书》中语。文自怨生,此太史公《屈原传》中语,谓《离骚》之作盖自怨生也。愚尝以学由悦入、文自怨生,作为联语,悬诸座右,意味不悦不学,不怨不文也。”其意高度概...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9/c404063-4044191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9日8时43分21秒 尧育飞:我所认识的周勋初先生...》《李白评传》总致力于写出一个奇特的李白,而终于认为,“李白是唐代诗人复古的健将,杜甫是革命的先锋”。这一观点,却是申说恩师胡小石先生的观点。 程毅中先生曾概括周先生的学术是东南学术的现代一脉,是“新朴学”。我以为颇中肯綮。如以外语而论,在程先生处,是必修的,而周先生似并不那么措意。 我爱读程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古诗考索》,却每以为自己的研究路数(如果有的话),更靠近周先生。 十 南大文学院...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2/c404063-4043697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2日8时20分13秒 由“森”到“木”的晚明江南士人研究...关系。许多刻书家都是藏书家,如昆山叶盛菉竹堂、宁波范氏天一阁、太仓王世贞小酉馆、常熟钱谦益绛云楼等,他们因藏书而提倡刻书。江南藏书楼的长足发展、雕刻及善本翻刻业的进步,使学术的交流更为便利(《从理学到朴学》,江苏人民出版社)。王圻学识渊博,藏书极多,为其编纂大型类书提供了丰富的史料,其一生编刻书籍二十四种,八百余卷,其中特别有价值和影响的是类书《三才图会》与《续文献通考》。 胡道静先生认为“我国古代类...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3/c442005-4042989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3日16时13分3秒 李建永:正月十五“混玩意儿”...夸大其词的“rìcū”,是哪两个字?我说,从源头上讲,“rìcū”是句粗话,“rì”是口头糙话“狗日的粮食”的那个“日”,“cū”是粗细的“粗”,应当写作“日粗”。“粗”和“祖”的字根都是“且”。清代朴学大师、易学大家惠栋《九经古义·尚书上》讲:“古文‘祖’字皆作‘且’。”并在《九经古义·仪礼上》亦讲:“古钟鼎文‘祖’字皆作‘且’。”古钟鼎文也叫金文,指的是商周时代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其中“且”字象形...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2/c404018-4041726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2日12时5分27秒 来公心史 书生意气...编》,实际上是考据学的朴学传统,在朴学之中做中西合璧的学问,他是唯一的一个。钱钟书把中西合璧的样子做出来了,我们很难将其思想提炼出一句话来概括他,但他做的学问,只有他一个人能够做,就是绝学。来先生也是朴学追求,但他做的侧重于“中”,其中含着中西合璧。 李冬君:现在一提林则徐就会提他的一句诗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把林则徐的一生概括得非常准确。这句诗是来先生做《林则徐年谱》时第一个引用出...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2/c403994-4041692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2日8时34分16秒 金石学史研究与刻帖书法新探...字和铜器进行研究,但未成体系。至宋代,由于恢复礼制,重视经学,兴起收藏和研究古器物的热潮,形成著录、校勘、鉴别、考订金石的专门而系统的方法,遂形成一门独立的学问。元明渐趋衰弱,清代倡导儒家经典,推崇“朴学”,以顾炎武为代表的学者,强调“经世致用”,注重考据,遂将与小学密切相关的金石学推向高潮,以金石为主要师法对象的清代碑学也随着金石考据学的兴起而繁盛。 刻帖是将墨迹摹刻在石版或木版上传拓后供人们临习和...
艺术#书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3/c419391-4040061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3日8时45分51秒 从蒙学到经学:论《孔乙己》的识字之喻...对经学与小学的反讽。正如章太炎所说:“文辞的本根,全在文字。”[94]鲁迅经由识字的线索与三个层次的书写,构筑了对传统文化的整体性讽喻,其阐释空间也在文字本根上奠定。因此,孔乙己可以是理学的,也可以是朴学的,更是整个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学文化的集合体乃至全过程,含括着“委弃在地面上”的“生命的泥”,以及其上的“乔木”“野草”[95]等种种附丽之物。 识字及其相关的知识背景,在鲁迅文学的萌生、发展与成熟期...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2/c404063-4039423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日11时31分1秒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及其概念建构路径...性史料工作,产生了总结工作经验和教训的需要。1962年5月周天提出现代文学资料整理出版的总结和具体设想[54],标志着总结现代文学史料工作的起步。继周天之后,1986年朱金顺出版《新文学资料引论》,从朴学角度总结新文学史料工作的一般方法和原则;1989年樊骏发表长文,全面系统总结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工作。进入21世纪,抵达史料深处的“史料研究”普遍取代以史料搜集整理为主的“史料工作”,进入自觉的方法论反思...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3/c404057-4038786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6日8时23分41秒 马良春:于史料见才华...一样兴奋,他在该书的序言中引用了朱金顺给他的信,针对20世纪80年代文学研究中西方理论过热的状态,颇为清醒地提出:“今天有不少人在介绍、研究西方的研究方法,这我不反对;但我认为中国传统的研究方法,清代朴学精神,在我们现代文学研究中,也是应予继承的。他们爬梳史料、考证、校订的本领,也应当学习和发扬。”1989年,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成立,马良春以其在史料组织工作中的卓越贡献,成为当之无愧的首任会长。 正是...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09/c404063-4037845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9日11时37分37秒 张均:关于当代文学史料发掘与研究若干问题的反思...改进的契机,可借以更清楚地观察其所存在的问题,拓宽史料发掘、整理与研究的路径与空间,并切实有效地推进当代文学学科建设。 一 史料研究的生态问题 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兴起于2010年前后,其理论资源既有乾嘉朴学的实证传统,亦有杰姆逊、福柯等西方理论家“永远历史化”“知识考古学”等后现代研究范式,在青年学者中影响较大。不过,由于涌入者众且其自我评价有违“以‘思想性’‘思辨性’为高格的主流评判观念”[3],史料...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05/c404057-4037563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5日7时38分19秒 状元甲天下...骘宰相状元”……不胜枚举。老一辈的严格要求敦敦教导,当然是莘莘学子们勤学苦读的压力所在,做不好学问、考不上功名,不唯在宗族祠堂中暗淡无光,在亲朋好友面前也羞愧难当。而且这里还是新安理学、新安医学、徽派朴学、徽州戏曲、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版画等文化艺术的发源地,文脉绵长,长盛不衰。如此文化氛围和先天文气,任谁就学于其中,不生起奋发用功之心呢? 考究那些状元郎之身世,虽有少数人起于寒微,但更多人是徽商...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8/c404018-4036412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1日9时29分54秒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到的便是上述两种观念性的历史主义批评。 但“历史化”在中国当代文学语境中还有其特殊含义。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热的兴起,学术界也尝试通过对传统学术的创造性转化去革新研究方法,于是重史料、讲考据、偏实证的朴学传统便重焕生机,并在场域理论、历史主义和传播学等现代理论的助力下愈益繁荣,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的“历史化”概念也因此具有了较为明确的指向。简言之,与抽象的历史化观念相比,以朴学传统为底蕴,包含版本学...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1/c419351-4035851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2日8时49分10秒 当代文学批评的历史化问题...价值,恐怕只在于史料学意义上的知识增长,根本无助于实现以作品分析为本位的批评目标。那么,如何恢复作品这一对象的中心地位,让版本考证作为有效论据,继而深化批评文本的历史感呢? 在我看来,为摆脱史料崇拜和朴学情结,避免在批评文本中以无谓的史料遮蔽作品自身,批评家应有一种史料限定和限制阐释的边界意识。所谓史料限定,意指批评家须明确史料作为论据而非对象的功能。譬如考证版本流变,不是为了梳理一部作品版本变化的历...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0/c419351-4035780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0日8时45分41秒 《百花洲》2024年第5期|康岩:攀登者张钟朴(节选)...级时,无心插柳柳成荫一般,张钟朴初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日文文法。此时的他并不知道,日后当他进入中共中央编译局翻译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著作参考日文译本时,这段学习经历还真起到了作用。 在日本人的统治下,张钟朴学到了六年级,要毕业了,功课不错的张钟朴考上了天津一所比较好的中学——天津工商学院附属中学,一所天主教系统的教会学校。当时,天津最有名的中学是南开中学,周恩来总理曾在此就读。抗战烽火燃起,南开中学被迫迁...
新作品#报刊在线#《百花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4/c452554-4033889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8时21分42秒 顾炎武的学问与风骨...南园林特有的典雅格调。印象最深者,一为致用阁,以为“学以致用”四个字可概括顾炎武的学术精髓及毕生追求。明末清初,理学、心学式微,汉学、实学勃兴。在这股被称作“黎明运动”的思潮中,梁启超认为“清代儒者以朴学自命以示别于文人,实炎武启之”。他的学术立足点,在于对传统的经史之学重新加以审视,冷峻地思考明亡的教训,致力于经世实用之学。对于财赋、兵农、河漕、舆地、行政等,顾炎武均有深入研究。他洞达实务,体国经野...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25/c442005-4034673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5日7时18分46秒 阐释儒家文化千年智慧...寇,此器与之年代相当。 文脉流长 秦汉时期,天下一统。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汉武帝时成为官方正统思想。2000余年间,经历了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清代朴学繁荣等不同阶段,儒家文化始终绵延相继,又不断应时变化,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展览第二单元“化成天下”从儒者传承、典籍存续、思想包容等角度,梳理儒家文化的发展轨迹,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展示儒家文化...
艺术#展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24/c419390-4034601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4日8时32分23秒 1954年,人文社《红楼梦》为何采用程乙本?...的内幕,也不知道主管领导聂绀弩的实际态度。 还回到整理《红楼梦》底本这个话题,可以归纳为三个原因: 第一是舒芜的说法:“人民文学出版社当时社长兼总编辑冯雪峰先生对于出版古今中外文学名著,始终强调体现‘朴学家’精神,强调目的是‘供给读者一个可读的本子’,他主张编辑要有学问,你可以对你所编辑的名著到报刊上发表论文,但是你在编辑工作上必须念念不忘体现‘朴学家’精神和‘供给读者一个可读的本子’的目的。”(见《...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6/c442005-4034038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6日10时11分5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