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220 篇有关 审美认知 的页面,用时 0.168秒.

第1页  共11页

作为一种动态化和成长性的行动诗学——第三代诗人经典化问题重释与反思

   ...诗学;成长诗学 第三代诗人的经典化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问题,已无需再进行过多的分析、阐释和论证。但谈论第三代诗人的经典化,又是一个“具有风险的话题”,因为各种标准的差异性,第三代诗人很难形成统一的审美认知,从即时经典化到深度经典化仍然是被悬置的命题。然而,第三代诗人的经典化在1980年代是一种现象,在21世纪的当下则是一个已经被历史化了的结果,至于中间到底经历了什么样的演变过程,确实值得关注。就一场先...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7/c404030-404691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8日9时11分28秒 从独唱到复调:文学文本的多种媒介面貌

   ...形式,艺术呈现的最终样貌就是作者构筑的想象空间。这个空间既有时间跨度,也有空间维度。时间成为历史的述说者,空间成为故事的延展地。受众在多重的改编里感受到故事在时空上的连续性,建立起更为广阔的文学地图和审美认知。 在《北上》原著中,存在两条不同的叙述线索。历史线索为1901年,意大利人小波罗为了寻找自己的兄弟,沿着运河一路北上;当代线索为电视专题片制作人谢望和为了拍摄《大河谭》而进行考古。两条线索互相交织、...

艺术#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3/c404004-4046626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3日8时56分38秒 “东方小巴黎”的红色故事

   ...电车》中决定故事情节发展走向的锁钥关键。在《摩电车》中,它们被作家隋荣精心选裁,渲染融汇成一种浑然有机、五光十色的氛围,烘托着故事的起承转合,带给读者的是对人生、时代、地域、文化等诸多元素诗意化表达的审美认知与感悟。 (作者系大庆市教师进修学院原党委书记)

儿童文学#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4/c404072-4045930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4日10时0分39秒 戏曲艺术:于行当中见人物

   ...架,唱念“挂味儿”,便又成了《铡美案》中的包公;若是登台时就走“矮子步”,身形敏捷,一脸机警幽默,观众就会把他与《扈家庄》中的“矮脚虎”王英联系到一起。 行当是中国人对舞台人物社会身份和形象特点的感性审美认知。它将现实的人生状况予以艺术化抽象与凝练,将形形色色的人物按照自然属性和社会功能进行类型划分。“生”“旦”行当中所蕴含的对才子佳人大团圆的美好憧憬,“净”“丑”行当中戏谑式的滑稽幽默与插科打诨……戏曲...

艺术#舞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19389-4045608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9日8时41分45秒 跨文化阐释的范式突破与学科构建

美学作为一门致力于美之本体论探究、审美认知机制解析及艺术表征形态研究的学科,其当代学术版图正经历着范式转型与方法论革新。传统美学研究往往囿于单一文化体系内部的艺术现象阐释与审美经验分析,而全球化语境下的中西文化深度对话则催生了研究范式突破——从单一文明内部的审美传统考察转向跨文化视阈下的艺术美学交互研究。这一转向既植根于阐释学(Hermeneutics)对理解前结构的解构性反思与后现代主义对文化多元性的理...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8/c404030-4045571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8日16时47分26秒 以生命作为一种认知方式——论塞尔对《堂吉诃德》的美学解读的意义

   ...跳出理性和感性的二元思维,我们也就可以从容地感受那扑面而来的“滚滚尘土”了。事实上,由堂吉诃德代表的精神和桑丘代表的肉身共建的主体,恰如其分地诠释了塞尔在《五感》(Les cinq sens)中打造的审美认知兼备的新主体:“当知识与其所寄身的身体四肢及世界产生协调、关系平和得可以随时达成一致时,由于摆脱了过去的怨恨而能够顺从于这样一个身体:它闪闪发光、显而易见、敏感脆弱、才智横溢、随机应变、行动敏捷、活力...

世界文坛#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30/c404092-4041095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30日9时42分39秒 新时代十年短篇小说创作新变与发展态势

   ...,而是借助家族史的视角、喝汤的细节和“牙齿”的隐喻梳理民族创伤史。张者《山前该有一棵树》写胡老师以自身的历史传承和精神追求,通过生活化的教学实践,塑造着无数幼小的灵魂。“疆二代”与胡老师及“树”构成的审美认知系统,传达了胡老师和胡杨树的生命价值。此类小说在艺术张力中实现了信息密度的增量,以日常化与象征化兼容的艺术表达深化了主旋律叙事。 随着城市化进程带来乡村新变,主体认知的重塑成为农民书写的新动向。短篇小...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23/c404034-4034532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9时14分37秒 重读《边城》:情感与人、时间与文明、文化与人性

   ...见于现实。这一点沈从文十分清楚,也无意辩解。在《水云》中,沈从文谈及其创作的真实性问题时曾说:“什么叫做真?……文学艺术只有美和不美,不能说真和不真,……精卫衔石,杜鹃啼血,情真事不真,并不妨事。”在审美认知和情感表现的意义上,沈从文释放了自己真诚的艺术能量和获得了全新的美感体验——1933年秋天在北京,达子营新租的小小四合院中,生活安顿、新婚燕尔的沈从文坐在一株老槐树下,树隙间斑驳的阳光温厚慈祥。一把小...

文史#重温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23/c419384-4034520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8时57分3秒 “文学新浙派”:江南的风骨与美学的异动

   ...化发展,满足了广大民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尤为重要的是,网络文学在接续通俗文学并重现文本活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了精英文学一家独大的文学格局,现代科技与神话传说的奇诡并至撬动了一度被奉为圭臬的惯性审美认知。浙江网络作家常常以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出色的讲故事的能力突破经验的边界,在插科打诨中通向时代精神内里。 “文学新浙派”有其不可替代的文化地理学意义,在江南风骨的绵延中,在美学原则的异动中,在媒介智能的...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1/c404034-4033698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1日9时18分54秒 讲好艺术故事 拓展美育空间

   ...是画板等遮蔽物神奇地“消失”了。相关短视频作品累计播放量高达6亿,网友的留言里满是惊叹。类似这样的短视频创意还有很多。创作者在不同场景下的高质量、高频次复现中,展现自己的艺术构思与艺术技法,强化观众的审美认知和沉浸式体验,带动艺术作品广泛传播。 艺术类短视频通过生产、传播和接受等多方面的积极探索,通过艺术家、艺术组织、社交媒体和网络用户等的共同努力,正在逐步形成艺术形态和审美质素相对稳定的视听类型。当越来...

艺术#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30/c404004-4030920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30日8时5分3秒 写意画的式微是当下中国画一种“倾斜”

   ...与创作理念体现。 写意画是在写实画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更高级的笔墨技法与绘画方式,通过挥毫泼墨、晕染渗化、重施薄敷、图式构成等来表达思想感情与艺术诉求。因此,写意画家不仅要有相当的思想素质、精神追求、审美认知、文化修养及人文底蕴,还要有相当的传统功力、笔墨造诣、章法造型、构图方式及空间意识,这都需要画家经受长期艰苦的修炼和耐得住寂寞的历练。别的不说,仅书法就是写意画的一关,没有对运笔、线条、墨法、结构、章...

艺术#书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23/c419391-4030446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23日7时59分31秒 我国文学研究方法论建设历程及其多层次性问题

   ...审美鉴赏之异同等。此阶段,批评主体能力的问题得到了很好回答。谭好哲的《感受力、阐释力、判断力——论文艺批评的主体能力》 就三种能力及其关系做了令人信服的阐发。文艺批评活动中批评主体,借以与批评对象形成审美认知关系的直觉化、情感化感性接受的能力就是感受力。凭借一定的文艺观念和方法对批评对象进行文艺分析和阐发的概念化、逻辑化理性思维的能力就是阐释能力。在感性与理性能力综合运用中对批评对象的价值属性进行辨别与选...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20/c419351-4030269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21日9时10分23秒 关于“审美”的数学化构想

   ...在哪个或哪些角度去欣赏对象,而在这个过程中,他的想象力还可以自由游戏,神游八荒。在这个环节之后,还有一个专属于审美的环节,他可以对上个环节中的每个部分进行反思:反思形式感与形式愉悦,反思情感感动,反思审美认知,从而获得反思愉悦,这种反思愉悦和前一个环节的诸种感受与感动交织在一起,与认知愉悦交织在一起,是一次交感反思。在交感反思中,感受、想象、体验与判断被结合在一起,主客体结合在一起,这才是审美经验的真实过...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23/c419351-4028349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24日8时44分43秒 文学期刊繁荣文学创作的前提和路径

   ...发展趋势。一些知名作家通过网络直播,扩大自身文学创作的影响力。这说明文学期刊通过联姻新媒体来繁荣文学创作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径。 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向也为发现和培养青年新人提供新的契机。他们的文学观念、审美认知与数字文化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很多作家最初都是在文学网站上发表作品,被发现和认同也是在新媒体平台上,走向公众视野更是离不开众多网络用户的推举。文学期刊的数字转向不仅是传播载体的数字化,更是整个文学...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717/c404033-4027933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7月17日8时16分35秒 理同道异,必将殊途同归——芦焚与巴人的文学交锋

   ...爱着原始的反抗,有他纯朴可爱的心,却大意地抛撇了时代——时代如同一颗浑圆的珠,任意在手里玩弄,任意抛了出去——没有阶级的仇恨,只有冷眼不着边际的嗤笑。……” 因为文学立场的不同,文学创作立足点的差异,审美认知与审美价值的喜好,王任叔的评价或许有一定的偏见。但是结合1937年8月前后的社会情形,王任叔的评价确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其实,在王任叔的文章发表之前,朱光潜主编的《文学杂志》第一卷第二期(1937.0...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523/c404063-4024144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5月23日6时36分10秒 新质生产力召唤劳动审美新格局

   ...动形态的嬗变、物质文明的创造都与生产力的发展紧密关联。在此基础上才是以劳动付出和成果分配为中心的生产关系。因此,我们不应忽视基于生产力的劳动本身所蕴含的个体人格和人类文明的光辉,否则就容易陷入关于劳动审美认知的误区。 新时代以来,中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正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前沿科技为基础快速形成新质生产力,催生各种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使“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也改变着传统农耕文明...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508/c419351-4023105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5月8日8时44分5秒 心态史的漫游与意义增殖

   ...,却滑向了幻象的深渊。所有幻象都是亚东在现实世界的亲身体验,有其价值判断与情感预设。驱策造境完成的重要纽带是想象,而这种想象与现实若即若离。亚东凭借自身对“生活幻象”的体验,融合了自我情感、道德判断、审美认知等,构筑了诗歌中不同的意象表达,艺术地实现了从现实之境向心灵世界的幻象之境的跨越。 亚东的移梦造境之举,一方面是梦魇般现实经历的复现,锥心之痛与浮萍之苦糅合的创伤记忆殊难抹平;另一方面,他有在诗中穿行...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06/c404030-4018991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3月6日8时36分37秒 培育审美 引领风尚

   ...新建机场和城市轨道交通公共空间的艺术设计,都反映了“大美术”积极服务社会、赋能创新的独特功能。 “在当代各种传播媒介的助推下,艺术可以为人所识、为人所赏,也为人所鉴,但也存在良莠不齐的现象,给人们造成审美认知上的误区。我们要通过历史经典、名家名作、新人新作的传播推广,引导社会审美的正确认知,努力用高雅的艺术打开人民欣赏艺术的视野,提升公众的审美品格和审美品位,增强美术创新成果的社会效益和文化影响力。”范迪...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31/c405057-4016993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31日8时11分57秒 江湖侠义,是已消失的情感

   ...了。 李徽昭:黑书的题材本身就没人写过,所以在审美阐释上,也让我对美的惯性产生了质疑。 田耳:您这么说,我心里就暗自一喜。 李徽昭:收藏黑书有这么大的市场,我没有想到,这非常有意思,这本小说确实拓宽了审美认知。回到一个问题上,我们这个时代,您觉得小说这个文体还能走多远,还有多少拓展的可能性?或者从您自己来说,您觉得您在小说上还有多少雄心? 田耳:一起聚会,能够畅聊的大多是小说,小说好聊因为它有逻辑性。说到...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24/c405057-4016579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29日7时50分48秒 幻想与荒诞的变奏——育邦诗歌创作论

   ...几个核心意象来支撑诗歌内部空间的诗人。他的诗歌一般都是一个意象接一个意象,形成重叠意象或意象 叠加。意象+意象+……构成意境,并构成一个受众可以捕捉作者意图的语境;读者据此可以获得对一首诗局部或全部的审美认知。然而,育邦的诗歌一方面由于单个意象过于尖锐诡异,另一方面由于意象和意象之间的张力过大,这就不可避免地产生荒诞性。人们更多用“荒诞”(absurdity)来指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荒诞派戏剧的特点。在这...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17/c404030-4016078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17日9时20分1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