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萌芽在致辞中说,河大近现代中国研究院是河南大学隶属研究机构,自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陈平原担任院长以来,河大近现代中国研究院在探索学科交叉融合、“新文科”建设路径等方面成果显著。他期待与会专家为AI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提供新思路。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刘勇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陈平原教授的学术成就和在文学史、学术史等领域做出的开创性贡献。...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6/c403994-4044679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6日8时36分23秒 以译为媒:向世界讲好敦煌故事...化的全球传播效能,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外语能力突出、专业素养深厚的多语种翻译团队。为此,应长期选拔并培养兼具敦煌学背景与翻译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提升文化阐释的精准度与颗粒度。同时,高校应充分发挥人才培养和学科交叉优势,推动敦煌学、语言学及传播学人才的融合发展。此外,需建立健全的翻译人才储备体系,确保人才队伍的动态平衡与持续优化。建设高素质队伍有助于让世界读懂敦煌,从而更好地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展望未...
世界文坛#译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0/c431803-4044265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0日8时42分11秒 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步伐...型等多维度提出政策方向,为学术界未来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思路。尹志超表示,在学科建设方面,哲学社会科学需要立足中国实践,从历史传统和当代变革中提炼理论创新,尤其注重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结合,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在教育支撑方面,两会提出“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求高校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作用,培养支撑自主知识体系的高端人才。在产业转型方面,明确将“人工智能+”行动纳入重点任务,加速传统产...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1/c419351-4043636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2日9时26分1秒 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特大城市公共安全,调整完善人口管理政策,多措并举解决交通拥堵难题,进一步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加强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应用,提升超大特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水平。 杨丹委员代表九三学社中央发言建议,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实现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着力深化教科产合作机制,构建多主体协同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生态;坚持开放交流合作,加快提升人才培养国际化水平,为建成教育强国、科技强国提供有力支撑。 会议由...
专题#专题#聚焦2025全国两会#要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8/c460131-4043413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8日10时16分11秒 边界·共生·碰撞...的AI创新就是文字“活起来”的生动实践。 首先,应建立智能时代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和教育机构要加强跨学科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建设,培养一大批能够将汉语知识与AI技术深度融合的专业人才。要以“多学科交叉融合”“多主体协同育人”的模式,满足全社会对“AI+汉语(汉字古籍)”相关领域对人才的“多元化”“多层次”需求;要构建“线上+线下”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AI驱动的人才培养与个性化教学模式,开发AI...
专题#专题#聚焦2025全国两会#两会声音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5/c460133-4043113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5日8时40分47秒 从人工到智能:AI时代的历史与人文探索...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张斌主持的圆桌会议上,学者们就数字史学的学科定位、技术应用等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李振武指出,当前大数据研究结论多与传统方法雷同,需开发更契合史学需求的数据库;马光强调,数字史学应通过学科交叉挖掘新观点;赵懿则提醒,学者需保持主体性,避免沦为技术的附庸。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李庆认为,AI可提升多语种史料处理效率,但技术开发需对接史学需求;《史林》编辑施恬逸预测,未来可能出现“个性化AI调试师”...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7/c403994-4041979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7日8时50分24秒 数字叙事:从“共享的故事世界”到“共享的角色世界”...紧跟踪着数字叙事的最新经验,即时更新自己的视野。在他的视野里,数字新闻、数字电影、数字游戏、数字艺术,乃至于日常生活中的数字叙事,都被纳入了数字叙事学考察和研究的范畴,在更大程度上实现传播学与叙事学的学科交叉、“通感”与“共情”。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案例讨论保证了本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品格。比如,书中多次论及博物馆的媒介叙事和数字叙事的案例。博物馆作为人类记忆的载体和记录特定现实信息的载体,经历了从“去...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4/c419351-4041863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4日9时46分39秒 “虽然百岁,一接触儿童文学,我的力量就来了”...”和“教育性”,的确在很长一段时间影响了少年儿童的出版读物,而您也在不断地对过去的研究进行反思和重构。如今,国内好几所高校都开设了儿童文学专业,越来越多的学位论文开始以儿童文学为研究对象。儿童文学因其学科交叉性而更加引人关注,但我们也需要看到,儿童文学似乎处于较为尴尬的位置,它常常被视为高校现当代文学的一个研究方向,而非独立的二级学科。对于中国儿童文学的学科建设,您如何看待? 蒋 风:我认为儿童文学说到底...
儿童文学#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4/c404073-4041831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4日8时2分57秒 怀念|2024,长河不尽...来成长为岭南文化名家,也是暨南大学百年校史上第一位女副校长。她的学术青春长驻,在文艺学、比较文学、海外华文文学领域卓有建树,她跨界探索的激情和成就更令人叹服。 “我行其野,芃芃其麦。”饶芃子长期以来在学科交叉的边缘地带开拓和耕耘,如今桃李芬芳,蔚然成林。对饶芃子而言,文学是崇高、圣洁的事业,具有生命的依托感。她以一颗天然的文心,感应着伟大作品的回声,她以岭南文化名家的优容雅量和大气学养,顽强地塑造了一代知...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31/c404057-4039268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8日11时36分10秒 为新时代敦煌学研究树起里程碑...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副主编荣新江指出了一个新变化:随着各国学者研究的深入拓展,敦煌学的研究范围从以文献为中心逐步扩大到社会经济史、艺术史、美术学、石窟考古及石窟保护、写本学等多个领域,呈现出多学科交叉的特点。 《敦煌学大辞典》(第二版)收录了先后两个版本的序言,体现了敦煌学研究的薪火相传。季羡林在1998年版序言中写道:“推陈出新,踵事增华是学术发展的规律。”郝春文在新版中写道:“完成《敦煌学大辞...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3/c403994-4040045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3日8时27分5秒 重审“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及其概念建构路径...领域内直接记述历史的材料,如“史料是反映和记录人类社会历史进程的材料”[25]。“纯史料”是原生态的,也就是常说的原始材料。这就意味着大量的次生材料被排除在史料之外。“纯史料”显然也不承认不关心那些多学科交叉范畴的材料,这个缺漏使它不能适应科际整合趋势,不能满足跨学科研究的需要。比如,在持“纯史料”观的历史学者眼里,小说、诗歌、戏剧、神话等文献典籍不能视为历史研究的史料,而事实上,早在章学诚那里就有“六经...
文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3/c404057-4038786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6日8时23分41秒 让千年简牍重焕光彩...缺口。此外,简牍的保护修复和整理研究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一些特殊的技巧和手段仍要在保护修复过程中不断探索。 加强简牍保护,离不开多方协同。一是加强与简牍相关的科学研究。通过材料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多学科交叉分析,开展简牍变色机理、简牍脱水材料、简牍保存技术等方面的研究。二是加大对简牍保护的支持与投入。如在政策、经费、专业设备等方面提供更有力的保障,推动制定和完善科学统一的保护标准体系。三是加大人才培养力...
理论评论#文化时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8/c407521-4038463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8日10时18分44秒 “跨界性与世界性: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跨界现象,认为在当代写作中存在着多种类型的跨界,并且互相之间有所关联,跨界性为当代文学书写提供了新的思维形态与审美范式。苏州大学教授王尧指出跨学科研究是当代文学发展的一种趋势,从文学、历史、社会等不同学科交叉的视野出发能够充分激发文本潜在的内涵与活力,与此同时也要求研究者具备相应的跨学科素养。《学术月刊》编审张曦分析了晚年张爱玲文学创作及审美心态的变化,文体上主要以杂文、随笔为主,落笔相当谨慎,文风严谨,...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30/c404090-4037244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30日10时39分26秒 国学与中国古典学...涵,辨章其流变脉络,梳理中国传统经典知识体系的结构特征,考察其在历史不同发展阶段对中华文明乃至周边世界的意义,揭示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 中国古典学作为一个专业,其学科交叉的特征十分明显。追求学科交叉,恰恰是当年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内的国内诸多国学研究机构成立的初衷,即破除学科壁垒,打通文史哲,解决近现代学科分类造成的对中国传统知识整体性的割裂、肢解等等。问题在于,如何才算交叉?如何才能打通?...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1/c442005-4035819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1日8时21分32秒 创意写作视域下中国化非虚构性写作概念探究...为:“非虚构是一种创新的叙事策略或模式,这种写作在模糊了文学(小说)与历史、记实之间界限的意义上,生成了一种具有‘中间性’的新的叙事方式。”这种策略打通了作家的学科身份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边界,滋生出一种学科交叉融合的“中间性”文学叙事策略。这既是对学科身份的突破,又是对传统“文学”概念的重新定义,其有效性在中西方以往的写作实践中已得到明证。 除此之外,这种叙事策略表现出一个共同的症候,即:他们往往采取一种主...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7/c404030-4034113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7日8时54分27秒 曲水流觞 余韵不绝...。” 前来观展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本届兰亭奖展现出书家更加重视传统继承和自然书写,创作风格更趋多元,雅正书风成为主流,清新自然、质朴刚健的审美追求愈加凸显;书法研究学者深入挖掘传统书法人文艺术价值,跨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及学术规范意识明显增强。
艺术#书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5/c419391-4033926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5日8时10分31秒 数字文化产品破圈 呼唤人才培养破题...融合,而交叉学科建设则是实现跨界融合的重要支撑。一方面,学科建设改革要围绕产业链加快布局学科链、专业链,因地制宜新设、改造一批数字文化相关专业,增强学科专业与产业结构契合度,推动特色优势学科与文化产业学科交叉融合,切实提升交叉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有赖于政府相关部门、高校与科研院所、企业、行业协会等的共同推进。只有整合多方资源,共同打造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产学研用”各方互动、各方联动...
理论评论#文化时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3/c407521-4033824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3日21时20分41秒 培养更多高水平复合型美术人才...法,拓宽主题性美术创作表现的维度,解决好“如何创作”的问题。这些都呈现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时代新貌。 美术与科技深度融合成为新趋势。“新艺科”之“新”不仅是外在形式之新,更是理论思维之新、应用实践之新。在学科交叉融合与科技驱动之下,传统美术的创作理念、表现形态、传播方式都发生巨变。科技的广泛应用与深度嵌入,悄无声息地改变了人们对美术的认知模式及其应用场景,“科艺融合”也引领着美术学科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对与...
专题#专题#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十周年#人民日报专栏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0/c459540-4033635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0日15时47分55秒 为青年人才投身考古事业加油鼓劲...注中突围。 可喜的是,在考古事业迎来黄金时代的当下,全社会力量都行动起来,为有志于此的青年开辟广阔前景、创造远大前程。比如,一些学校聚焦优势特色,在增量提质上下功夫,既注重相关专业的适当扩招,又强调跨学科交叉育人,以定向培养文物全科人才的方式为基层文博单位供给智力支撑。又如,鼓励相关单位在科研项目上进行倾斜,改善从业者的薪酬福利,提升职业荣誉感,让有为之人干得踏实、有志之人更有保障。当然,最重要的还是个人...
理论评论#文化时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0/c407521-4033609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0日9时40分12秒 书写科技人文“两翼齐飞”的中国式现代化美好未来...塑造全社会更浓厚的创新创造氛围。陈楸帆则表示,科幻科普在新时代可以发挥连接科技与文化、促进创新发展、传播中国声音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未来科幻科普将进一步成为推动科学精神和创新文化普及的重要载体,成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的桥梁,以及文化产业创新的全新增长点。“肉眼可见的未来,以科幻创意为核心的产业链,将会为文化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科幻#动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23/c404079-4032583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23日8时38分29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