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1018 篇有关 大众审美 的页面,用时 0.118秒.

第1页  共51页

许潇菲:乐感文化基因与网络小说“爽”之发生

   ...的精品化网文出现。爽心理会由初始功利性的情欲追求过渡为合目的性的抽象思辨,这也是爽文写作亟待挖掘的潜力。 三、实用理性的三重表现:“爽”读写的现实功能 《文心雕龙·时序》有云:“时运交移,质文代变”。大众审美活动的形式与所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对文学作品的阅读趣味亦与时俱变。楚骚汉赋,诗兴于唐,词长于宋,通俗小说起于明清,一代有一代之品味。网文作者和读者基于不同目的,却同时选择“悦耳悦目”层次作为“爽”的生...

网络文学#观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9/c404027-4047071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9日9时31分5秒 以“文学事件”为方法:观照新世纪文学发展的一种角度

   ...如“激动人心地、艺术地表现了当下中国生活中最抢眼的矛盾”(陈映真语)的《那儿》深刻,但《国家订单》的获奖体现了“告别革命”的余波、新左派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之间微妙的博弈,以及写作者、精英文学批评和社会大众审美的磨合,在日趋分化的思想界和文学圈中,它似乎与哪一方都可形成有效的链接,较为圆融地在多个场域获得反响。而由打工者到体制内专业作家的身份变化其实也有类似意义。在王十月之外,以《黄麻岭》《铁》闻名的“打工...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7/c404033-4046250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22时20分41秒 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作品,会从新大众文艺中产生吗?

   ...的两张专辑作为新大众文艺的典型进行分析,探讨新大众文艺可能呈现的特征。从2004年的《2002年的第一场雪》到2023年的《罗刹海市》,刀郎的作品经历了20年间的两次现象级传播,其流行程度的起伏映射了大众审美趣味与技术媒介演变之间的互动关系。刀郎的作品虽被贴上“土味”标签,却不断突破界限,这反映了新大众文艺可能正在重塑“经典性”的标准——通过强调人民性来消解精英话语的评判霸权。非学院派出身的刀郎打破了音乐...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6/c403994-4046160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12时23分23秒 新大众文艺:对传统文艺的“兼旧汲新”

   ...化”,而且要能够适应如今的互联网文化语境以及数字技术环境。这意味着,过去的对传统文学艺术作品的改编与保存逻辑或许要发生改变。新大众文艺对传统文学艺术作品具有文化符码再造的能力。这种能力本质是融合从当下大众审美、亚文化需求到互联网文化与数字技术等综合性的再创造。同时由此产生的文化符码会天然与传统文学艺术原著本身形成张力。这种张力又能使文化符码避免纯粹地沦为“符号”的无意义结局。因此,如果要更加适应新大众文艺...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5/c404033-4046010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5日8时57分57秒 喜剧的力度在于对生活的洞见

   ...料。有些作品简单地将“只是吵、不好笑”的闹剧与喜剧画上等号,远离热气腾腾的生活,放弃对人性与社会的洞察。还有些作品为追求深层表达而“强行上价值”,结果是少了笑点,多了尴尬,观众并不买账。 喜剧作品既是大众审美趣味的集中呈现,也是时代风气与社会情感的重要表现形式。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基本来源于生活。现实中不那么理想的生活状态,在创作者的艺术加工下开始有了另外一种“表情”。在去年几部人气颇高的作品中,观众...

艺术#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5/c404004-4045985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5日7时51分36秒 神奇精妙的一刀

   ...者特别肯定湖北批评家敢于“刀刃向内”,不护短,不夸饰。对池莉创作中的得失,学术界早有一定的认识和批评,但主要局限在学术圈内。而池莉热主要“热”在大众文化圈里。我的相关论著,不是对作家池莉的挑战,而是对大众审美趣味的挑战。作为一个文学批评从业者,我一贯主张批评家要善用两只手——举起左手来指出作家的描写特点(包括缺点),举起右手引导和提升读者的审美趣味。 我把著作的精华观点浓缩成《“池莉热”反思》一文,投寄给...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04030-4045619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9日9时1分29秒 数字时代,警惕艺术行业“头部集中”现象

   ...背景的人都能参与和享受艺术,促进社会的包容性和凝聚力。 再有,要支持中小型博物馆、美术馆和研究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公共教育项目,促进艺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提高公众对多样化艺术形式的认知和欣赏能力,扩展大众审美的多元化,避免盲从效应。还要为公众提供更多样化的艺术体验,鼓励观众主动探索和支持新兴艺术的发展,避免艺术消费局限于少数头部作品或展览。当然,要鼓励中小型艺术机构和更多艺术家通过独特的内容和风格吸引观众...

艺术#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04004-4045613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9日8时47分2秒 新大众文艺评价体系应防止“数据异化”

   ...大众通过点赞、转发等行为直接参与价值判断。这种新型的评价方式具有重大意义,它作为数字化时代最简化的互动方式,以跨越知识鸿沟的低门槛特性,构建起个体声音汇聚为集体意志的传播机制。这种数字符号不仅直观映射大众审美偏好,更深层推动着创作逻辑的重构。当作品需要充分实现“接地气”的特质时,创作者必须回归真实生活场域。短视频博主深入市井捕捉人间烟火,网络文学转向“日常系”叙事范式,这些创作转型印证着新大众文艺的新特质...

专题#专题#新大众文艺#理论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7/c459823-4045496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7日16时13分33秒 新大众文艺的新面貌、新主体与新标准

   ...P主到“匠艺手工耿”,回乡大学生“封印”普通话,办公室白领齐跳金蛇舞……时代列车满载新故事、新歌曲、新亮点飞驰而来,迷人的灵韵和独到的匠心共同构造新大众文艺。作为新大众文艺尤其亮眼的一支,网络文学追随大众审美变迁,显示出媒体赋权的潜力,并有赖于文艺评价体系的多元包容。 李子柒短视频截图 源于大众的新面貌 求新求变是大众文艺发展的动力,常讲常新则是大众创造力的表现。网络文学发展二三十年来,此起彼伏的潮流类...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5/c419351-4043954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5日10时36分11秒 网络文学发展历程及其免费时代的新变

   ...小说平台的高度竞争性所共同推动的。“新时代,中国经济正由传统的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亟待由数量型增长向质量型增长转变。”8如前所述,网络小说IP改编的可能性促使作家创作符合大众审美的作品,以期进入产业链。当然,能够IP改编的作品毕竟是少数,可即便是不进行IP改编,网络作家也不得不面对发表平台竞争激烈所带来的作品收入下降的问题——技巧粗疏的、缺乏娱乐性的作品无法获得足够的收益。这...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5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4/c460092-4042481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4日16时5分0秒 推动戏剧艺术焕发时代光彩

   ...汲取丰厚的思想和理论学术资源,自觉运用守正创新的思想方法提高文艺理论研究的原创能力,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双向奔赴,让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催生出更多、更新、更美的艺术创造,焕发新的生命力。要坚持艺术为民,尊重大众审美,让戏剧作品更好地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努力做到唱得响、传得开、留得下。要坚持崇德尚艺,争做德艺双馨的戏剧艺术家,培养更多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尤其要...

艺术#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1/c404003-4042309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1日9时42分7秒 金鹰奖:用40余年编织人民与文艺的纽带

   ...专家评审和中国视协会员投票,按三方投票得分相加决定最终获奖名次,但观众投票的权重保持在40%。如存在并列,电视剧作品类也以观众票选数为先。观众意见优先的原则一直贯穿于金鹰奖的评选中。 折射出社会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迁 金鹰奖经过40余年,共评选出300余部大众喜爱的电视作品。这些作品共同构成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无数个体、家庭以及不同行业领域奋进追梦的中国故事画卷,折射出时代发展和大众审美的变迁。 20世纪80...

艺术#影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9/c419388-4042127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9日8时42分12秒 新综艺激发文化传承活力

   ...团”撑起节目主线,跟随秋季丰收北上漕运的船,以浙江宁波三江口为起点、北京通州燃灯塔为终点,沿大运河展开一场跨越2500年的“走运”之旅。这种配置打破了传统人文节目专家讲课式的单向输出模式,让学术考据与大众审美在运河船工的号子里相遇。当哲学教授在浙江杭州拱宸桥畔解析“水运即国运”的历史逻辑时,脱口秀演员用“运河版”《报菜名》将漕运货品清单转化为充满烟火气的生动语言;当作家在江苏淮安总督漕运部院遗址前怀古瞰今...

艺术#影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4/c419388-4041843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4日8时42分52秒 流光溢彩 太平有象

   ...延年的主题。 时至今日,全国多地仍然保留着佳节挂花灯、猜灯谜、赛龙灯等传统灯彩文化活动。灯彩已经成为中国岁时佳节用以点缀装饰、烘托气氛的重要民间艺术品,并出现了更加丰富的灯彩品类。随着现代设计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提升,现代灯彩在坚守扎糊、雕塑、画绘、剪贴、刺绣等传统工艺的基础之上,还融入新技术,借助数字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命力,让灯彩艺术的传承更具活力。 千百年来,灯彩这一五光十色的民...

艺术#书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0/c419391-4039910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0日8时47分17秒 短篇崛起、新人辈出、全球共创IP

   ...高光时刻;IP文创会在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加持下开辟新蓝海。 许苗苗:网络文学作为网络文艺产业链源头地位不可撼动,但媒介转型过程更彻底,速度更快。数据对网文创作方向的引导性更强,潮流变化更快,大众审美趣味的快速更迭会给作者带来更大挑战,也因此会有更多出色的新人、新类型涌现。行业分化更严重,但对读者来说是好事。 李 玮:随着年轻作者和银发读者与创作者的持续涌入,网络文学的受众结构正进一步多元化。这种...

网络文学#观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8/c404027-4039765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8日9时10分22秒 网络弄潮“说书人”

   ...想哭的一段!馋哭!”“读红楼,实现茄子自由!”网友们感慨,“如此解读,怎能不爱?” 在大浪淘沙的内容竞争下,这些充满创作精神、敢于把臆想化作行动的博主,坚挺地在网络中存活了下来,继续迎接未来技术革新和大众审美变化带来的挑战。 无碰撞不知音 “我不是历史文化内容的生产者,只是搬运工!”采访时,90后青年栾出青屡次更正记者的表述,认为这更符合文化“说书人”的姿态。 为了“搬运”她所钟爱的历史文化,栾出青成了典...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7/c403994-4039671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7日8时45分33秒 长风破浪会有时

   ...份接连开播的《大海道》和《日光之城》,则用当下感、现代性、生活态的新语汇,刷新了民族题材剧集的面貌。 接下来的《上甘岭》《我是刑警》,一个全景式、立体化地呈现了上甘岭战役,成就了一次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与大众审美的成功链接;一个复兴了纪实风格的刑侦叙事传统,也用十多个大案、要案的侦破,展现了三十多年来中国刑侦技术的发展和体制机制改革。 进入12月,还有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的《灿烂的风和海》。这部剧有着形...

艺术#影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2/c419388-4039413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日9时54分23秒 视野、见识与胆略——川观文学奖(2023年度)“西岭雪”文艺评论奖综述

   ...作的未来眼光,对青年作家的问题、特色问题、与小说历史相比的问题,乃至于小说批评的问题,使报告不只具有“2022”的特定价值,而更具有连接历史、洞悉未来的广泛价值,也是“异代同心”深层命意的上佳体现。 大众审美,重塑灵魂 5篇评论分别聚焦舞台剧、文学、技术和美术,显示出川观文学奖“西岭雪”文艺评论奖评奖均衡文艺门类的综合调度与平衡技巧。再从评奖取向来看,5篇评论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摒弃居高临下的理论术语,而选...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30/c404034-4039209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0日9时20分38秒 江苏省文学批评座谈会上,毕飞宇提出了什么“批评”

   ...够得到有效的传播与抵达。南师大教授刘志权认为,要提升专业批评的公信力、影响力,必须融合“圈内”“圈外”两副眼光,不能自说自话、圈地自萌。泰州市文联艺术指导中心主任、创研部负责人周卫彬则认为,当我们批评大众审美的时候,也要扪心自问:大众的一定不如专业的吗?或者,他们是否因为没有选择而被迫选择?“如果是后者,我们就要有一种战略眼光:寻找专业批评和新媒体的结合点,争取更多的文学批评阵地,来改造这样的局面。” 今...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3/c403994-4038770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3日9时33分56秒 舞剧缘何频频“出圈”

   ...结构等角度评析作品,引领创作。”王宝社呼吁。 无论是《只此青绿》以画入舞,将静态的北宋名画《千里江山图》转化为动态舞蹈表演,还是民族舞剧《红楼梦》以清代古画和戏曲服饰为灵感设计出十二金钗云肩,都反映出大众审美的新变化。 黄盈认为,当下的观众更加注重对美的追求与体验。尽管与戏曲、话剧等舞台艺术形式相比,舞剧所表达的内容更为抽象,但舞剧作品在舞台上呈现的美感却能毫无保留地传递给观众。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

艺术#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8/c404004-4038460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8日9时54分4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