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59 篇有关 呼愁 的页面,用时 0.104秒.

第1页  共3页

为何作家喜欢怀旧

   ...形而上的救赎意义。普鲁斯特在哮喘发作的暗夜里,用记忆的丝线编织出跨越世纪的宏伟画卷,病榻反而成为穿越时间的方舟。这种创伤书写的智慧,在东西方文学中呈现出不同的美学形态: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中描绘的“呼愁”,是整座城市对帝国斜阳的集体忧郁;而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慨叹,则是将个人遭际升华为对时间本质的东方哲思。汪曾祺在《虐猫》中处理文革记忆时,用孩童视角消解历史暴力的沉重,这种举重若轻的笔法,恰是...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2/c404030-4045218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3日10时58分27秒 留子的孤独:运动中的细节

孤独,是文学表现的母题,也是人类普遍的情感。加西亚·马尔克斯终其所有的小说,都是在探讨各种形态的孤独。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幕克聚焦“呼愁”,那是东方式的孤独,中国的刘亮程则感到“我的孤独在人群中”。 日本作家黑井千次也写了孤独,其短篇小说《来客》写了丧夫独居的老太婆,与孤独为伴,而小小说《老太婆和自行车》也写了独居的老太婆,同为写老太婆的孤独,可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处理细节的方式各异,由此,显示出小小...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112/c404030-40116392.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12日21时8分56秒 《边疆文学》2023年第8期|金岳清: ​大鸟往下飞

   ...金岳清,浙江临海人。1990年开始发表小说,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部分作品为《小说选刊》选载。著有中短篇小说集《大家的风景》《姐姐在天堂弹琴》《远距离欣赏》《内参》,长篇散文《呼愁》等。有作品选入《2022中国年度优秀短篇小说选》。获浙江省优秀文学作品奖(2015 —— 2017)。文学创作一级。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台州市作家协会主席...

新作品#报刊在线#《边疆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10/c431461-40054303.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16日6时29分9秒 《万松浦》2023年第3期|欧阳江河:鸠摩罗什(长诗)

   ...言者或行者其人是谁, 坐对谁,背影或灌顶之人 各自是谁:不同的物种和语种, 同时在位移,难以区分 暮晚斜光中的众拖影, 谁万人同行,谁一人孤行? 抄真经的人和抄伪经的人, 分身即越界,合在一起是佛。 呼愁者,聚生平化度之力, 造极,造无,造舍身, 将三界外的一座舌舍利塔, 造在中观世界的物质基础 和尘缘之上。 心远者,日绕佛塔三百里, 但见燃灯在上的持灯人, 以真如气息吹灭灯芯。 如来消息,追究不必那...

新作品#报刊在线#《万松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601/c452628-40004245.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6月9日8时47分36秒 西宁,城市中的隐士

   ...格的饮食男女,不时地眄望一下布拉格城里那些文艺气息浓烈的音乐学院、剧院、博物馆和美术馆,他们身上热腾腾的欲望瞬间融化成城市生机,他们心中冰冷冷的绝望,一下子调和成美丽的忧伤。帕慕克对伊斯坦布尔所谓的“呼愁”无非是对博斯普鲁斯海岸线上那些希腊式的,土耳其式的教堂、城堡发自骨子里的热爱,直至热爱到忧伤。 3 我国城市起源绝不在西方之后,不管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发现,三千多年前我们就有成熟的城市,这在...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330/c404018-3265428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3月30日9时10分42秒 诗性语言与异质叙事——杨方小说刍议

   ...》《苏梅的窗子》《城南哀歌》。大众印象里的西北情景,往往是大漠孤烟,长河落日;至于江南,则是晓风残月,微雨杏花。然而在杨方笔下,西域并非雄浑壮阔风沙如刀,江南也不尽是柳岸杨堤雨巷烟川,羊毛胡同里蓝调的呼愁与吴越小城春风回袖的喧呶,俱都剥离了应然的情感和姿态,而以本然的状貌从容铺陈,声色超然,风神疏朗。一个成熟的作家,驭物而不驭于物,抒情而不抒于情,观诸杨方,可谓得之。 二 杨方小说的另一特色,...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210/c404030-32621402.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2月10日9时57分50秒 “向死而生”的故乡与人性的“炸裂志”

   ...的罗伟章的对话。帕慕克在他的《伊斯坦布尔》中以对梳妆台的回忆表达了失去传统故土的土耳其人的忧伤,他将这种忧伤的感觉视为永远存在的“呼愁”。纵使这样,帕慕克依然可以淡然地漫步于博斯普鲁斯沿岸。帕慕克的“呼愁”犹如鲁迅重返故乡后离去的伤感,亦如沈从文《边城》世界中的哀婉,更是张嘉佳《云边有个小卖部》中刘十三心中的“山和海”。在罗伟章这里,是清溪河畔的湍急奔涌和丰饶易感的内心;是他在意的平凡拼争与欢笑眼泪;...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222/c404030-32591827.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22日10时30分18秒 兰州与我,两两相对

   ...会响起唱经声。先是一个人拖着长腔领唱,然后是合唱。苍凉悠长的声音像是倾诉也像是自语,通过河水,那声音仿佛长出了翅膀,变得颤抖,乌蓝的暮色也顺着这声音翩跹落下。后来读到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就觉得用“呼愁”一词来形容这低沉悠扬的声音更恰切。这声音在黄昏时有一种莫名的穿透力,能击中人的心脏。你突然会看到生命之壮丽与局限,先是胸腔里一阵热浪,再感受到一阵冰水,生之短暂与死之永久同时闪过,飘荡的唱经声使黄河...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703/c404018-32464506.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7月4日8时38分11秒 国际博物馆日|帕慕克带你云游纯真博物馆

   ...博物馆哲学是,博物馆具有将过去带到现在的力量。或者更简单地说,博物馆将时间转化为空间。” 这些物件也成为时代和城市的见证。在《伊斯坦布尔》中,帕慕克用“呼愁”来形容这座城市的忧伤感觉和孤独氛围,“呼愁”无处不在,观看城市的一幕幕景象都能唤起个体的回忆,触发内心的失落,同时,它又赋予了人们的命运某种尊严。 帕慕克认为,博物馆和小说拥有相似的动机:它们都是出于保存对象、记忆和事物的愿望而存在的。在...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518/c404090-32424505.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5月18日15时7分3秒 从眼缘到情缘:纪念《世界文学》出刊四百期

   ...穿西装的老人是日本著名作家池田大作,而给他画像的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陈逸飞。而封底是池田大作的摄影作品《宛如斑斓的色彩溶在调色板上》。哇,这是多么好的名字,用做我这篇小文的题目真恰当不过。 它的呼愁叫蓝 杨方 有人读我的小说,说你一定看过很多外国作品。我想了想,觉得很多谈不上,但读得比较早,早到一九八二年,那时候家里订了很多杂志,我把《当代》《十月》《萌芽》《收获》看完后,实在没东西看了...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228/c404090-32361563.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28日15时34分46秒 2021·我的文学关键词(一)

   ...21年,已大为消隐退身。由此带出的第二个关键词是:余存。新冠大流行,带来了猛烈的、突兀的、面目无法分辨的死亡,人还没活够、还没活完自己的命,就离世了,这么多被活剩下的生命在世界上魂游不散,变成了符号,呼愁,亏欠,旁注与旁听,变成了消极性。消极性身上有着活的、纯属空缺的大能量,它同时是限定与打开,力与熵,有生之年与昨是今非。当代诗歌聚深透之力处理消极性,绝非权宜之选,由此带出的深思、感念、觉知、神启,在...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121/c404033-32336647.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月21日11时18分16秒 徐畅:虚构中的城市

   ...不同的案件中标注出无数伦敦地标的位置,也不同于雨果《九三年》的巷战中,将一条条街区放入历史进程的旋涡中。《黑书》更像一个导游,带领读者去感受伊斯坦布尔这座城市的纹理与气息,去触碰当地人心中深埋久远的“呼愁”之感。让人着迷的是,作品中有着大量对城市街道、广场、后街废墟、午夜街头的氛围和气息的描写。这样的描写并不止步于“衬托人物”或者“反映人物的心理”,也不满足于抒情,而是直接跟小说的主题与作者探索的文化...

理论评论#创作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228/c404032-32318787.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28日9时5分0秒 赵汗青对话育邦:“飞越真理与存在的争辩”

   ...“凤凰鸣矣,于彼高岗。梧桐生矣,于彼朝阳”中的那颗树,它站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站在中国人深层次的民族文化基因之中。“孤桐北窗外”,它是孤独而高洁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它自身又是散发出淡淡忧伤的“呼愁”。也许读者总能看到更多。诗歌意象的构建,既是作者主动为之的“发现”,也是世界给予写作者的“恩赐”。也可以说,作者的选择与意象的降临,是一个“双向遴选”的过程。 赵汗青:在我看来,您的意象群像是被...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802/c405057-32178083.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8月3日8时29分44秒 时代命题与审美书写

   ...朱朝敏在《百里洲纪事》的后记中进行了关于“精准扶贫的乡村文学意义”的思考,认为“今天的乡村承载了历史的演变和时代的痕迹”,是民心民情最集中的地方,是生命根源的指认和时代社会发展的见证,是我们这个民族的呼愁。因此,她选择了心理分析的叙述策略,透过表层的行为举止去探寻内在的意识流动,深入阐释卑微灵魂的希望之光、无私奉献背后的潜在愧疚、倔强固执掩藏着的自卑孤独和主动救助承载着的自我救赎。作者还将笔触深入到集...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409/c404034-32073782.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4月9日9时10分33秒 《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故乡、时代与人民

   ...峻考验。朱朝敏的《百里洲纪事:一线脱贫攻坚实录》讲述了湖北枝江百里洲的十二个扶贫故事,探究乡村和农民命运的变迁,具有鲜明的个人美学印记,是新时代乡村叙事的重要收获。 一、以地方性体验耦合乡村整体的呼愁 百里洲是朱朝敏的故乡,也是她文学的原乡,滋养着她名为“孤岛”的文学地理版图。这个长江中央最大的沙洲岛,四面环水,至今仍需借助轮渡才能与外界联系,若不是以百里洲为明确目的地,是连路过它的机会都没有...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014/c404030-31891236.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0月14日8时42分40秒 《人民文学》2020年第9期|育邦:花中少年

   ...乡。 烧盐炒茶。 在夕阳中沉睡。 霸王别姬,迷雾中的艺术。 挥动着被诅咒的水袖, 从男人与女人的身体里进进出出。 一种羞怯平衡, 历史皱褶里的美学。 微醺的呼愁,在晨曦中升起。 格物者卸下戏装。 父亲正在稻田里奔跑。 桃花涧 迷路的天使 在火焰的簇拥下 降落在桃花涧 世界黯淡下来 他躺进石棺中 红色陶钵覆...

新作品#报刊在线#《人民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903/c418925-31848591.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9月7日8时34分24秒 刘子超对谈罗新:好的旅行文学充满人的故事

   ...学青年到旅行文学作者 2010年夏天,刘子超站在中哈边境的霍尔果斯口岸,看着排着长龙的货车,远处的天山冰雪覆盖,刘子超对国境另一边的中亚产生了好奇。2011年,他去乌兹别克斯坦旅行,立即为中亚的“呼愁”吸引。乌兹别克斯坦的首都塔什干带着后苏联时代特有的落寞色彩,给刘子超一种上世纪90年北京城的印象。此后,刘子超在9年间数次往返亚洲腹地,足迹遍及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等国。...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721/c405057-31792298.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7月31日9时50分47秒 冯骥才:时代转型期,让文脉不被中断才是最重要的

   ...种爱的体现。问题是,要“写好”真是不容易。尤其是年轻写作者,普遍被认为没能写好城市,没能写出有代表性的城市文学作品。在他们笔下,城市就是一副物欲横流的面貌,唤不起人们的爱惜之情,更不要说让人生出类似“呼愁”的深层情感了。所以,你在《意大利断想》一文中说:“城市,不仅供人使用,它自身还有一种精神价值。”“你若把它视为一种精神,就会尊敬它、珍惜它、保卫它。”读后有颇多感慨。从这个意义上,评论家何向阳吁请作...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22/c405057-31559251.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月22日7时23分53秒 “呼愁”的伊斯坦布尔,“作家”帕慕克的诞生

   ...构成创作的必由路径之一。这种“自恋”是创作者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创作是挖掘自我的过程,是绞尽脑汁、呕心沥血的自我解剖——而自恋,是这一切的终极支撑。废墟是伊斯坦布尔的背景,也是帕慕克的背景,废墟将所谓“呼愁”深植于作家的心中,而作家则有机会在废墟之上构建同废墟一样本质与恒久的东西。 情节:寻找“自我” “这让人想起日本著名小说家谷崎润一郎的一则故事,在对日本传统房屋予以夸赞,并以钟情的语调详细描...

世界文坛#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14/c404091-31547071.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月14日8时47分48秒 《记忆宫殿》

   ...感。 在这个有点突兀的位置穿插一则阅读随记 (以下简称“阅读随记”): 《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奥尔罕·帕慕克著。 有关记忆,有关灵魂的安放之城。“美景之美,在于忧伤”,那些“呼愁”的东西总是纠缠着萦绕着。身份的变化,身份的时而清晰与时而模糊,身份的模糊有时带来的是身份的焦虑,分身在城市中到处奔走,有时焦虑淡化,化为“呼愁”。消失的事物。定格的事物。黑白的影像。内心的影像。内心...

书汇#书摘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1122/c404067-31470369.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11月22日17时7分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