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104 篇有关 吴汝纶 的页面,用时 0.166秒.

第1页  共6页

晚清文学解经学的原理与可能

   ...释不应有文学的缺席。吴门将以文解经教授弟子,据吴闿生在莲池讲学院时的学生任启圣回忆,吴闿生讲《尚书》时,一以文为主:“吴师所讲,则以文为主,以为六经皆文,通文者即能通经。”(《河北莲池讲学院始末》)由吴汝纶、贺涛、吴闿生、赵衡等人张大的以文解经理念,遂成为晚清北方桐城派成就文儒的进路。 经学在近代瓦解之后,经学诠释学已散入历史、哲学、文学等现代学科,单一的学科视域无法进入完整的经学。经书具有哲学、史学、...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05/c442005-4041292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5日13时12分20秒 李洱:文学,是对横穿古今的问题发言

   ...问题:小说能不能这样写,这样的作品能算是小说吗? 李洱:你看了小说史就明白,不探索,不成活。一部文学史,就是一部文学探索史。当年胡适写《白话文学史》,告诉他的弟子们要去找那些“不肖子”的文学。他说,当吴汝纶、林纾们在努力学习着如何做方苞、姚鼐的孝子贤孙的时候,李伯元在写《官场现形记》。往上推,当方苞、姚鼐在做韩愈、欧阳修的孝子贤孙的时候,吴敬梓在写《儒林外史》,曹雪芹在写《红楼梦》。再往上推,当归有光试...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30/c405057-4039220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30日10时0分13秒 古典学视域下的桐城派

   ...么批注经典以及过录诸家批注则是面向自身的日常修炼,是为己之学。以刘声木《桐城文学撰述考》统计,方苞51种著述中有批注13种,刘大櫆30种中有15种,姚范16种中有11种,姚鼐45种中有17种,而晚近的吴汝纶123种有98种。姚永概于光绪十四年四月二十二日日记有“理先世手校书三筐”的记录,其中记载了战乱后姚家所存姚范校点《左传》等经部书、《史记》等史部书、《庄子》《老子》等子部书、《韩昌黎集》《杜工部集》...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6/c442005-4038304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6日10时1分46秒 钱玄同的“开放心”

   ...上,总的倾向是越来越保守……此类言论一向被人当作另类,在其生前招来关注的同时,也惹来了大量的非议。 然而,言论的偏激并未妨碍钱玄同做一个忠厚、宽容的人。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高步瀛中过举人,是桐城派古文家吴汝纶的学生,曾经留学日本。他性情耿介,在任国民政府教育部社会教育司司长时,看不惯“大元帅”张作霖的所作所为,辞官进大学任教。高步瀛旧学功底深厚,对古典文学一往情深,而钱玄同曾将旧文学概括为“选学妖孽,桐城...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20/c404063-4036534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0日8时38分50秒 “让读者方便找到需要的家谱,这个任务很重”

   ...为上海图书馆长乐路书库的近60年发展历程。 在长乐路书库里,顾老介绍了在合众图书馆、历史文献图书馆时期,曾有一些社会名人、家族将私藏文献捐赠委托图书馆保管。比较重要的有: 李鸿章完整文稿。顾老指出:由吴汝纶编辑的《李文忠公全书》只是李鸿章的部分文稿,其完整文稿资料等一直先后由其子李经迈、孙李国超保存在上海华山路复旦公学内的李公祠内,后搬入重庆南路的震旦大学。顾老发现这批文稿有三分之二未收入当时吴汝纶所编...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07/c404063-4035615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7日11时34分46秒 盛宣怀的当铺

   ...惠卿先生鉴》,《时报》1908年5月16日) 刘鹗暗示吴芝瑛此贴来路不正,“情同窃取”。究竟孰是孰非,有学者专门进行了考证。据云,该贴乃廉泉“庚子年得之于京师琉璃厂宏荣堂,价六十金”,由吴芝瑛向其叔父吴汝纶“挪款购得”,并非得自王懿荣“空宅”。刘鹗的登报声明为“欺人之谈”,意在混淆事实。(《中国近代文学史证——郭长海学术文集》,第179-185页)通过这段文字公案,亦可一窥庚辛之际北京古文物市场的大致状...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05/c404063-4035476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5日23时9分6秒 王维笔下的终南山与长安城

   ...俗手。首联气象阔大,“秦塞”与“汉宫”饱含历史的沧桑厚重。颔联点出望春之意,雍容华贵。颈联是全诗点睛之笔,刻画春雨朦胧中的长安,将皇都气象写得空灵蕴藉,可谓“大句笼罩,气象万千”(《唐宋诗举要》引清人吴汝纶语),俨然一幅清新可感的“长安春雨图”。尾联则归于奉和应制之本义,“结句言天子之出,本为阳气畅达,顺天道而巡游,以行时令,非为赏玩物华,因事进规,深得诗人温厚之旨,可为应制体之式。”(清人赵殿成《王右...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19/c442005-4034277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19日11时20分24秒 以文学的方式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 2024莲池文学周开幕

   ...看到文学周的宣传片《莲池文脉,生生不息》,我觉得这个题目很好,可以用作我发言的题目。”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表示,文脉是一种精神,是一种被有意识地传承着的广大的精神。李敬泽讲述了莲池书院山长吴汝纶逐句逐字为严复修订《天演论》译稿的故事。他表示,以吴汝纶等为代表的大师们向着未来敞开胸怀,愿意接受新的事物,愿意展开新的创造,这正是莲池文脉之所以生生不息的原因。李敬泽期待,莲池书院能传承吴汝纶的治学...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4/c403994-4026270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4日8时51分9秒 大家说“大侠”

   ...0年前,我不一定敢这么判断,但现在他的作品被广泛喜爱,在不同场合被不同的人引用。譬如奥密克戎流行,很多段子都出现金庸元素。这也是一个象征,我认为他小说的经典化已经完成了。 我在一篇追忆文章中曾借用晚清吴汝纶谈其恩师曾国藩的一段话:“文正公之为人,非一世之人,千载不常遇之人也。” 简单说来,在我眼中,先生当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持续绽放异彩。他不仅创造了中国武侠小说的高峰,而且他的武侠小说完全以现代思想为...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14/c405057-4019589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3月14日16时23分58秒 南宫碑今昔

   ...。 一 道光三年(1823年),张裕钊出生于湖北鄂州的一个书香世家。 道光三十年(1850年),张裕钊入京参加考选国子监学正,主试官正是曾国藩。张裕钊中选之后,官授内阁中书。后来,张与黎庶昌、薛福成、吴汝纶被合称为“曾门四学士”。 张裕钊在京供职两年,却无意于官场升迁,自言“生平于人世都无所嗜好,独自幼酷喜文事”。后弃官南归,主讲于武昌勺庭书院。张裕钊以文名世,是晚清桐城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追随曾国藩时...

新作品#纪实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01/c404019-4018659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3月6日8时42分59秒 书院,北京历史文化的一道风景

   ...告失败,书院改为学校一事亦被叫停。直到两年后,在庚子事变和辛丑条约的巨大压力下,慈禧启动新政,各地书院才陆续改为学校。 其实,在变法进行中,就有稳健派官员和学者表示过担忧和疑虑。曾经主持保定莲池书院的吴汝纶在给朋友的信中就表达了“务求实效,不在欲速”的看法。但在历史大潮的裹挟下,稳健、保守的声音总是显得很微弱,常常被湮没在激进的、理想主义的喧嚣中。而靠行政命令,整齐划一,一刀切完成的改革,虽然看上去很美...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21/c442005-4018032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2月21日7时40分8秒 启明晨星——风云际会的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们

   ...种罪状。紧随其后,刘半农以记者身份,用白话文撰写《复王敬轩书》,用一万多字批驳“王敬轩”观点,满满的火药味儿。 “王敬轩”暗指桐城派古文家林纾。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奇人,能诗,能文,能画,因受桐城派大师吴汝纶赏识,曾任京师大学堂教师。林纾不懂一句外文,却在懂外文朋友的协助下,用桐城古文翻译了一百多部西洋小说,成为煊赫一时的“译界大王”。 刘半农却嘲讽林纾翻译的外国著作,择稿不精、谬误太多、“把外国文字的意...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23/c404063-4016438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23日8时25分22秒 “网都”之光

   ...根比头发丝还细的金属丝,经来纬去,编织成一张绸缎般柔软透气的网,颠覆了我对“丝”和“网”的认知。 安平丝网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弘治元年的绢罗加工业。 那时的丝,还是蚕丝。“安平之绢,往时但用为筛底。”清代吴汝纶撰写的《深州风土记》,道出了早期安平绢罗的用途:制作筛子的底。其实,早在明代,聪慧的安平人已经成功地把马鬃尾、头发用于筛罗的罗底。功能不外乎筛除、过滤,比如筛米面、香料、药材。再后来,榨油、生产油漆等...

新作品#纪实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117/c404019-40120353.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1月21日8时33分41秒 中国文论的学科起点

   ...从唐代韩愈的《答李翊书》至当时吴汝纶的《天演论序》60余篇论文章之作。这是现存可知符合《章程》“古人论文要言”课程要求的最早的讲义;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于1911年撰成《古人论文大义》二卷,选录从韩愈到吴汝纶的论文章之作110篇,其中,曾国藩的文章最多,达19篇。20世纪初,废除科举后,桐城派古文代替八股文,被尊为国文,盛行全国,邹、唐二书近似于两部桐城派文论选。 这一时期,京师大学堂的中国文学讲坛也...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221/c442005-3262809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2月21日9时29分25秒 “二千年高文”的不断新生

   ...,先学作论”。不同教育考试制度之下的不同选择,正可形成鲜明对照。 事实上,无论是“古文”还是“国文”,将当下的读者与古人的思想、历史、性情德性联系起来,都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光绪二十五年(1899)吴汝纶尝谓“《古文辞类篹》一书,二千年高文,略具于此,以为六经后之第一书”,将“古文”视为经学意识形态崩解之后中国知识人的精神寄托,推崇不可谓不高。而从教育史的角度看,“古文”还具体构成了古典文化修养传承的...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213/c442005-32622646.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2月13日9时26分9秒 “书院与文学”研究:现状、空间和路径

   ...学流派。主要研究对象是桐城派与书院的关系,如曾光光《桐城派的传承与传统教育》(《清史研究》2005年第3期)、张维《“岭南五大家”与书院》(《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柳春蕊《莲池书院与以吴汝纶为中心的古文圈子的形成》(《东方论坛》2008年第1期)、李松荣《莲池书院与后期桐城派》(中山大学2009年博士论文)、陈春华《清代书院与桐城文派的传衍》(苏州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等。此外张永刚《...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209/c442005-32620655.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2月9日9时38分4秒 传的解放——桐城文体与《阿Q正传》的生成

   ...及在清末重获生机的江西诗派。三派之中,以吴汝纶、严复、林纾等为主将的桐城派首当其冲。 这一波势在推倒桐城派古文百年老店的风潮,因钱玄同“选学妖孽,桐城谬种”[1]的标签而日形嚣嚷。这一风潮,是针对吴汝纶、严复、林纾、马其昶、姚永概等在北大执持话语权柄者的挑战,有学界斗争的意味在,但此种批判在初始阶段仍多为理论攻势,若从创作实绩看,不免破有余而立不足。风潮之中的鲁迅,似乎颇持中立态度,没有对桐城派发表...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215/c442005-32587661.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5日9时5分21秒 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身处其境”

   ...广雅》:怕,静也。然则“澹泊”因与宁静同意。至武侯《诫子书》乃不得不分为二义矣。亦说明了“澹”为“憺”之俗字。所以“雅”在严复心中,应该是中国传统文言的“雅言”,即所谓“雅者,古正也”。桐城派古文学家吴汝纶在给严复的信中也说道:“论西学以新为贵,中学以古为贵,此两者判若水火之不相入,其独能镕中西为一冶者,惟执事(严复)一人而已,其余皆偏执之论也。”用中学之古文雅言,翻译西学之科学新贵,或为严复所提出的“...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09/c404063-32561876.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9日8时23分23秒 晚清士人的西书阅读与意义之网

   ...是标志性的“事件”。如1837年出生的庄鼎臣,在光绪初年任河北永平知府游智开的幕僚期间,有机会阅读西书。他在光绪四年十二月十五日记载:“阅西洋花旗国人《地球说略》,载天下之形胜颇详。”1840年出生的吴汝纶,较早接触西学。其弟子贺涛在1903年赞叹:“三十年前吾国不知外事之时,固已穷考西学,因事托意,发为文章,西书日多,学益博奥精邃。”1845年出生的马建忠在庚申之变后,“决然舍其所学,而学所谓洋务者。...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809/c404063-32497792.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8月9日8时11分53秒 才女重义共流芳

   ...一字,唯书“秋雨秋风愁煞人”七字,凛然就义。尽管吴芝瑛和徐自华为秋瑾之名所掩,她们两人也是极有才气和肝胆的。 吴芝瑛是极享盛誉的书法家、诗人,在清代闺秀中鹊起文名。她是安徽桐城人,为晚清桐城派大家吴汝纶的侄女;其夫乃无锡举人、度支部郎中廉泉,曾创办文明书局,印行大量珂罗版碑帖书画。吴芝瑛的书法秀丽且不乏遒劲,书名冠绝一时,因与其夫寓居西湖小万柳堂,故世人又尊称其为“小万柳堂夫人”。 吴芝瑛与秋瑾...

新作品#其他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704/c419926-32465562.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7月6日8时37分4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