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不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都很明显地受到了外来文化/文学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著作及文学史观,鲜有突出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与转化角度的呢?如果说晚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佛教文化的影响,整体上依然保留了中华民族文脉的主体特征,那么自鸦片战争至今,古老中华与现代世界碰撞和交汇后,“现代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古老中华的发展历程整体上是一个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未完成状态。在“...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7/c404030-4046212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9时28分26秒 新世纪文学“入史”问题与未完成的“中华现代性”...的,不论是“五四”时期,还是改革开放初期,都很明显地受到了外来文化/文学的影响,为什么我们的文学史著作及文学史观,鲜有突出中国与世界关系变迁与转化角度的呢?如果说晚清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古代文学,虽然有佛教文化的影响,整体上依然保留了中华民族文脉的主体特征,那么自鸦片战争至今,古老中华与现代世界碰撞和交汇后,“现代世界”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和古老中华的发展历程整体上是一个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未完成状态。在“...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6/c419351-4046142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7日9时19分44秒 《红豆》2025年第1期|杨海蒂:从故乡到异乡...有诸多记载。 像世界其他地方的佛教信徒一样,中国僧众也以从锡兰引进的菩提树为尊。岭南著名佛寺庆云寺,植有两株二百多年前引自锡兰的菩提树,寺院将其奉为至宝,小心翼翼严加保护。二〇〇五年,为了促进中斯两国佛教文化交流,斯里兰卡僧王级大长老、佛牙寺大管家、菩提长老等人,组成佛教代表团,全程护送三株珍贵的菩提树到云南。中国佛教界在昆明著名的古刹圆通寺举行了隆重的菩提树安奉仪式。 从美瑞莎到加勒,沿着西南海岸线行走...
新作品#报刊在线#《红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4/c418993-4044541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31日8时51分23秒 丝路梵影...发展的重要动力。淝水之战(公元383年)结束后,鲜卑拓跋部建立了北魏政权,太武帝拓跋焘四方征战,于公元439年平定凉州、统一北方。凉州(今甘肃武威市)位于河西走廊东端,大量僧侣自古印度、西域往来,促进佛教文化在当地传播,也令当地工匠掌握了融合异域艺术元素的造像技艺。太武帝平定凉州之后,将此地大量居民迁入北魏都城平城(今大同)。 随着人口的迁徙,平城成为胡商梵僧云集之地、北方佛教的新中心。一批批高僧大德和能...
艺术#文博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1/c419392-4044367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1日8时59分16秒 陈引驰:在自我的封闭圈子里无法看清自己...有关西方文学理论与批评的英文著作作为纪念。 中华读书报:您著有《中古文学与佛教》,主编过“佛教文学经典”丛书,译过海外汉学研究著作《唐代变文》等,视野开阔,学识通达,是否有过人的记忆和才学? 陈引驰:佛教文化浩瀚无边,我所知极浅,不过初识门径,主要是基于古典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世界中所呈现的佛教影迹有较多的关注和研究,即使如此,范围也大致限于中古时代。 年轻的时候,喜欢读书,什么都乐意一探究竟,慢慢收束,越...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13/c405057-4043849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14日7时58分49秒 天下和田...友好交往的佳话。 几千年后,正是在丝绸之路上,世界其他文明与中华文明交流互鉴。源自中国本土的儒学,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佛教传入中国后,同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融合发展,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和理论。中国的造纸术、火药、印刷术、指南针四大发明带动了整个世界的革故鼎新,直接推动了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国哲学、文学、医药、丝绸、瓷器、茶叶等传入西方,渗入西方民众日常生活之中。 在这种意义上,中国不...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25/c404018-4042538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25日8时52分5秒 行走于天地之间...木斯塘的资料进行预习。能找到的不多,《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3月号做了木斯塘专题,人类学家陈波的《山水之间:尼泊尔洛域民族志》,此外还有日文资料,僧人河口慧海的《西藏旅行记》(チベット旅行記),专研佛教文化史的学者奥山直司的《木斯塘:曼陀罗之旅》(ムスタン 曼荼羅の旅),尼泊尔爱好者稻叶香的《西尼泊尔·喜马拉雅 走在尽头之地:前往木斯塘、多尔波、弗拉姆的旅程》(西ネパール·ヒマラヤ 最奥の地を歩く:ムス...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7/c404018-4040361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0日8时42分51秒 历劫重光...俶塔脚边,修建关岳庙昭忠祠,以期用“武圣”之威来镇风水、抚民心,然而并没有什么用。 1926年5月1日,班禅到访杭州,“嘱地方官绅,尅日重建”。孙传芳顺势发表了《重建雷峰塔募捐启》,历数雷峰塔之历史、佛教文化、景色之珍贵,力图重建塔以达到“重振旧观”“振兴都市”和“开斯民富庶之源”的目的。 时局变幻无常,仅两个月后,国民革命军便在广州集结,正式北伐,次年2月,接管杭州,重建募捐随北洋政府倒台而流产。 19...
新作品#纪实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4/c404019-4038842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8日8时58分17秒 《北京文学》2024年第12期|徐兆寿:燃灯者(节选)...当我在研究鸠摩罗什的时候,发现他就有一句对自己的总结,大致的意思是,我虽身在污泥中,但我的心洁如莲花。这不正是我当初看到的他的形象吗? 3 写作鸠摩罗什是不易的,除了要看大量的西域方面的史料,还要研究佛教文化,最重要的是要读懂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才能懂得他。在古代,有不少写过鸠摩罗什的篇章,其中《高僧传》中较为详细,但也仅仅只有 5000 字左右。现代以来,远在上海的施蛰存先生竟然是第一个写鸠摩罗什的作家...
新作品#报刊在线#《北京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30/c418954-4039232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3日9时56分29秒 格非:没有什么时代会真正过去...以分割。当然,对于大众而言,今天寺庙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寺庙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遗存,仍然是佛教“出离世间”的象征。比方说,在《登春台》的第一章,沈辛夷的父亲曾经比较过寺庙与医院的不同。 我觉得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僧肇的时代,中国人对佛教义理就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去年我去国清寺游览时,对天台宗以及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至少对于中国人而言,入...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20/c405057-4019962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日15时57分53秒 晋地散记...流融合的第二次高潮。其著名的露天大佛即显著地呈现出了这一特征:这一尊坐佛高达17米,大耳垂肩,是云冈的标志佛像,形态端庄,是中华文化传统的表现手法;但其脸部形象,如额宽、鼻高、眼大而唇薄,却又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征。 从云冈石窟下来,就抵达了大同的夜色。高大的城墙绵延起伏,醒目宏伟,当万家灯火亮起,夜幕中的大同更加气势辉煌。大同古城是近些年打造的文旅项目之一。作为北魏首都的大同,在历史上曾经城墙高筑,...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6/c404018-4038313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9日9时42分10秒 澳门之美 · 美人 | 汪兆镛的澳门情缘...”。由此亦反映汪兆镛对国家、对民族、对传统文化的关切爱护,始终如一。 汪兆镛的澳门诗歌,记录了二十世纪初年的社会风情,也展现了他对澳门以至国家民族的关爱之心,而他在居澳期间,对澳门文学发展、学术研究、佛教文化,以及粤澳文化的传承工作,贡献甚大。在他后半段人生历程中,居澳时间几占一半。1939年,他在澳门去世。来于此,归于斯,这也可算是他跟澳门的一份情缘了。 光阴匆匆,岁月流转,一个世纪过去,汪兆镛在澳门曾...
专题#专题#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作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7/c459827-4038399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8日16时25分2秒 “最早叫云南的地方·《诗刊》社第41届青春诗会”新闻发布会在京举行...以自我为中心的言说。 李梅在致辞中介绍,祥云山水相依,人文荟萃,为诗歌创作提供了丰沃土壤,这里作为战略要冲,历史上是西南丝绸之路、灵官古道的交汇点和博南古道的起点。祥云文化厚重,石器文化、青铜文化、佛教文化、马帮文化、红色文化、二战文化交相辉映,民间艺术绚丽多彩。她表示,第41届青春诗会期间,将依托优秀传统民俗文化和优美自然物景,组织以“青春为媒·诗遇祥云”为主题的系列文艺文化活动,为青春诗会增添浪漫气...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6/c403994-4038316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6日12时1分7秒 “文明自觉”需要走出“漫长的20世纪”...身发展的视野来看,今天的中国正处在新一轮文明融合和创造性发展的“第四波”。柳诒徵在 1920 年初版的《中国文化史》中提到,从上古到汉朝,中国文明的基本范畴和理念已经成形;从东汉到明朝,印度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从明朝到20世纪,西方的学术、思想、宗教和政治理念又逐渐输入。中国文明有一些基础的东西,在受到外来文明的体系性冲击后,会经历一个包容和消化的过程。经过20世纪的这种剧烈的变化和冲击,到了21...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6/c405057-4038302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6日11时44分13秒 《绿洲》2024年第4期|胡性能:图木舒克笔记...,诞生在印度河上游,之后通过西域,缓慢地从印度河、阿姆河与帕米尔高原,传入中国中原以及地处远东的日本。伯希和意识到,这样的陶俑应该不会出现在伊斯兰的古遗址上。果然,他随后又在废墟的泥土下陆续发现了一些佛教文化的陶片。伯希和在印度生活多年,受教于印度学家列维和著名汉学家沙畹,又曾担任过位于越南河内的法国远东学院汉语教授,扎实的东方文化知识,让他立即断定这是一处佛教文化遗址。于是一座消失在时间大风中的佛寺,再...
新作品#报刊在线#《绿洲》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1/c450424-4037994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2日10时19分41秒 与历史重逢而弥新...山石窟造像位于东平县县城西侧白佛山。其中第一号窟内的十六王子像是目前我国境内已知的唯一一处以十六王子为专一题材并有可靠记铭的造像窟。与造像共存的隋代以来的造像记铭110条重修碑刻14方,对研究鲁西地区佛教文化传播有着重要价值。为上报白佛山石刻资料,没有拓片工具的吴澄航,就用练字时的纸自己制作。崖高陡峭,在拓片时,他不慎摔伤,但仍然坚持完成了资料整理和上报。 正是因为有像吴澄航这样的文物工作者,才让此次文物...
新作品#纪实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09/c404019-4037834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1日9时45分35秒 礼俗交融:如意文化的形成与演变...教塑像。如意作为文殊塑像的组成部分,随文殊崇祀活动,融入佛教礼仪。 在文殊持如意形象的流行过程中,如意实现了从世俗持具到神佛法器的转变,成为佛教塑像中突出的中国元素。如意进而成为中国本土文化吸收、改造佛教文化的醒目标识,完成了由器物至文化符号的升华。 搔痒爪杖 如意是怎样从士人、菩萨所用持器,转变为日常生活用品的呢? 如意用作搔痒爪杖,最早见于十六国时期。天竺僧人昙无谶、佛陀耶舍所译《优婆塞戒经》《四分律...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22/c442005-4036739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22日10时30分16秒 碧云寺漫笔...感。后来想想,五百位罗汉,乃是五百种人间面目,也是五百种人生业绩,能找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其实也是不难的。此虽可看作是一种游戏,但背后其实更是人们的一种朴素心愿。 周作人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但他对佛教文化亦甚感兴趣,在碧云寺期间,多有购佛教典籍和读佛经的记载。周氏对于佛经更多是文学上的兴趣,1937年春天,他拟在北京大学开设一门《佛典文学》课程,后因战事突起而未能开设。对于佛教的教化作用,周氏其实并不...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18/c404018-4036330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19日8时24分52秒 “不完成”能否成为方法——万玛才旦小说叙事的实验及其范式意义...同层面上“不确定性”的依旧存在。在这一点上,万玛才旦与新时期以来凭着历史唯物主义或文化多元主义赋予的信心做着宏观历史总结与明确价值判断的多数藏地书写——颂扬古老藏地因现代化建设而开启跨越转型或悲悼藏传佛教文化随科学理性深入而面临衰落——分道了,“有过一些人用文字或影像描述我的故乡,这些人信誓旦旦地标榜自己所展示的是真实的,但这种‘真实’反而使人们更加看不清我的故乡的面貌,看不清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我的父母兄...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22/c404030-40344386.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23日9时15分8秒 格非:没有什么时代会真正过去...以分割。当然,对于大众而言,今天寺庙的功能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寺庙作为一种历史和文化遗存,仍然是佛教“出离世间”的象征。比方说,在《登春台》的第一章,沈辛夷的父亲曾经比较过寺庙与医院的不同。 我觉得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僧肇的时代,中国人对佛教义理就有了相当深入的理解,并开始形成自己的特色。去年我去国清寺游览时,对天台宗以及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过程,有了更多的了解。至少对于中国人而言,入...
专题#专题#行进的风景——《登春台》#深度对话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008/c459532-4033461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0月8日15时25分50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