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局出人意料,等等。另一方面,孙甘露的叙事,既有经典传统历史话语的底色和长处,也有对新时期以来通俗历史叙事、新历史叙述与主旋律叙事等诸多模式的吸收、创新和转化。他有意识地克服了作简单二元对立的历史观和人物观,努力在人性的深度开掘上下功夫,使得历史既有着真实、宏大的面向,又更充盈着情感的、心理的、人性的温度,文学的蕴味得到了极大的拓展与深发。此外,该书叙事语言所作的创新与突破,也值得称道。不同于孙甘露此前...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3/c404030-4042964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4日9时19分43秒 “县城叙事”的精神原点:张楚小说《云落图》读记...凡。甚至,不了解“樱桃系列”的读者看到这里,也许都未意识到,这个仿佛再也不会出场的、过客一般的女人,就是牵动故事流向的主人公。把重要人物往“淡处”写,为之找寻让人心灵悸动的戏剧性元素,这已映射了作家的人物观及写作观。 没有特殊的事件衬托,也远无“人未至声先闻”的惊艳,万樱平淡的出场,无涉生命的波澜壮阔,似乎也不会牵连天青的生命运程。实际上,读者只有洞悉了故事的全貌,才能理解作家的铺垫与伏笔之妙。例如,开...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625/c404030-4026374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6月25日9时17分42秒 阎真《如何是好》:新时代青年人的成长叙事与现实主义的打开方式...传统的心理描写手法,心理描写是很难写好与写成功的。而余华的《活着》之所以能够成为其创作发生重大叙事转型与当代文学转型的重要标识,重要原因便是余华在《活着》当中舍弃了传统的心理描写,体现出“由‘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演变”[26]。发生这样的叙事转变,与其对于文学的理解与认知是有着一致性的。余华在对福克纳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作出分析后,得出结论称他们在“当书中的人物被推向某些疯狂和近似于...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230/c404030-4015000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2月30日22时7分34秒 人物形象塑造的“突围”与路径——小说创作探索之一内容提要:人物形象的淡化、薄弱、变异,是当下小说创作的严峻问题,它久拖难决,积重难返,严重制约了小说的良性发展,拉低了小说的整体水准,削弱了小说的艺术魅力。究其根源,是众多作家小说观、人物观改变的结果,是作家不能把握变化的现实人物的体现。不管是任何时代的小说,人物形象无疑是不可动摇的主体,这种主体性要求小说中的人物是一种独立自主的存在,要求作家是一个有思想有个性的创造者。小说的主体性是小说的价值和生命。...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3年第4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131/c448914-3261517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9月15日16时55分4秒 刘艳:何为经典以及经典何以生成...但其实人物内心也都经历了翻江倒海般的风暴。这风暴的结果就是,“我”背起凤霞就往回走,有些蒙的凤霞也只能是“小胳膊勾住我的脖子”,但“走了一段她突然紧紧抱住了我,她知道我是带她回家了”。这样的“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手法,《活着》中比比皆是,也造就了《活着》这部作家自己难以超越的经典之作。 无法同化的原创性,是经典的必备要素。落实在文学审美上,或许“美的极致是自洽的孤立”,审美原则也大体同义。要阐释它,...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27/c404033-32674937.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27日10时39分56秒 重读《活着》:心理描写的嬗变...品个案的影响力奇迹。这与该小说中发生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性的叙事嬗变有关,即余华在小说中几乎完全废止了传统意义上的心理描写。其中暗含了传统的心理描写在当代小说叙述中遭遇的困境和所发生的嬗变——由“心理性”人物观到“功能性”人物观的叙事演变。由此,《活着》不仅标示着余华小说创作的重要叙述转型和成熟,而且成为标示着中国当代文学经由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先锋派文学转向后来的90年代甚至波及新世纪的文学发展和转...
文史#重温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102/c419384-32271340.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1月2日9时51分24秒 “我的反叛、我的自由和我的激情”...,让我看到了一个有‘赤子之心’与很高艺术追求的文学家。他的文学观有着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我理解之中,他的《众生:迷宫》《众生:设计师》《人间世》《乱世》《人间值得》等小说,传统线性小说时空观、小说人物观、小说语言观、小说故事观,都被进行了彻底拆解和戏仿。”①房伟教授列举的以上几部作品,毫无疑问是黄孝阳的代表作,无论是对传统小说的“彻底拆解”,还是“戏仿”,我们都可以看到他对文学那份近乎狂热的痴迷,那...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805/c404030-32182282.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8月5日9时8分58秒 巨大的“诗心”:在宇宙的量子雨中跳舞...由)的个人时刻,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戏剧性现代性景观,一个‘技术奇点’随时可能爆发的前夜。”在我理解之中,他的《众生:迷宫》《众生:设计师》《人间世》《乱世》《人间值得》等小说,传统线性小说时空观、小说人物观、小说语言观、小说故事观,都被进行了彻底拆解和戏仿。历史、启蒙、人性、现实等诸多宏大叙事符号,也在他的小说中被结构化了,更多显现出存在的纹理和轨迹。读他的小说,犹如接近一片量子风暴、一张宇宙星云图,而...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205/c404030-32023801.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2月5日9时18分31秒 巨大的“诗心”:在宇宙的量子雨中跳舞...由)的个人时刻,一个充满不确定性与戏剧性现代性景观,一个‘技术奇点’随时可能爆发的前夜。”在我理解之中,他的《众生:迷宫》《众生:设计师》《人间世》《乱世》《人间值得》等小说,传统线性小说时空观、小说人物观、小说语言观、小说故事观,都被进行了彻底拆解和戏仿。历史、启蒙、人性、现实等诸多宏大叙事符号,也在他的小说中被结构化了,更多显现出存在的纹理和轨迹。读他的小说,犹如接近一片量子风暴、一张宇宙星云图,而...
新作品#其他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205/c419926-32023216.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2月5日6时24分14秒 记忆、自我与时代的对话——《修改过程》的多重修改...“小说其实常有自己的惯性,比如人物关系一摆,情节就只能这样走;口气一定位,故事就只能这样讲”,“到底是人写小说,还是小说写人,这事并不是很清楚。两种机制的暗中交错也十分复杂。”[7] 这就是作家的人物观!陆一尘是韩少功和他虚构的人物肖鹏的双重虚构,是对记忆模糊性的模仿,前文还讲述他看到小说中描绘的环境,并且急匆匆地赶回小说去,仿佛小说是遮风避雨的屋子。陆一尘介于虚实之间。其他人物则在同学的记忆中不断...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19/c404030-31752993.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19日9时38分18秒 从人物到人设:网络小说的人物观...观念,而不是相反。 另一种人物观认为,写作应该从一般性出发,去指导特殊性。步骤颠倒了过来:先想明白人物的性格、气质、行为模式、象征意义,再制造出一个具体人物。这时,人物就成了一个理念的传声筒。这种人物观,是“席勒化”的人物观。 人设,就是一种“席勒化”的人物观。意味着在创作一个人物时,首先不是“看到”一个活生生的肉体形象,而是首先“想到”关于这个人物性格、气质、行为模式的模板。 写人物的故事...
网络文学#观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522/c404027-31718985.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5月22日8时34分8秒 “理想主义者”与军旅文学的新突破 ——论梅国云的长篇小说《第39天》...眼光来叙事,但仅透视某个主要任务的内心活动[3]”,梅国云始终将视角聚焦在牛大志身上,使得心理描写异常的繁复和驳杂,取得了性格角色的深度。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叙述的使用,促成了“心理性”与“功能性”人物观之间的互补关系,同时带来了叙述上的灵活性。“功能性”的人物观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或“行动素”。[4]情节的延展需要“功能性”人物,第三人称无疑更有利于情节叙述,这在小说的第三部分情节...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513/c404030-31707099.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5月13日9时0分15秒 红色经典谱系中的边地革命历史叙事...谋略方面。尤其在桂林军校学习 后,林月亮逐渐走向成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革命者。成功营救小学教师马忠出狱后,作者借助当地群众之口发出赞叹:“林月亮 和杨美河真是神仙下凡,救命恩人来了!”5作者塑“神”的人物观使人想起红色经典小说中对英雄人物进行“高大上”的“神化” 处理。当然,塑“神”的审美诉求并未使作者遵照红色经典套路,把人物放在紧张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和冲突场面中进行道德和伦理 的拷问,而是落实到壮族青年...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20年第1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19/c431521-3155574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月19日16时10分2秒 红色经典谱系中的边地革命历史叙事...谋略方面。尤其在桂林军校学习 后,林月亮逐渐走向成熟,成长为经验丰富的革命者。成功营救小学教师马忠出狱后,作者借助当地群众之口发出赞叹:“林月亮 和杨美河真是神仙下凡,救命恩人来了!”5作者塑“神”的人物观使人想起红色经典小说中对英雄人物进行“高大上”的“神化” 处理。当然,塑“神”的审美诉求并未使作者遵照红色经典套路,把人物放在紧张激烈的大规模战争和冲突场面中进行道德和伦理 的拷问,而是落实到壮族青年...
艺术#影视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119/c419388-31555688.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月19日15时46分17秒 变革人物观念 创造新的形象...灵深处,更难以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人物。即便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学人物随处可见,但作为人物标识的性格、个性却大面积流失,人物大都变成了意象化、理念化、象征化形象,作家们的人物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譬如王安忆在1996 年发表了“四不要”小说宣言,第一条就是“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说:“将人物置于一个条件狭隘的特殊环境里,逼使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别的行为,以一点而来看全部...
专题#专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2019年第3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524/c427075-31102244.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6月5日15时22分45秒 变革人物观念 创造新的形象...灵深处,更难以成为社会生活中的“共名”人物。即便是一些著名作家的优秀作品,也存在这样的问题。文学人物随处可见,但作为人物标识的性格、个性却大面积流失,人物大都变成了意象化、理念化、象征化形象,作家们的人物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譬如王安忆在1996年发表了“四不要”小说宣言,第一条就是“不要特殊环境特殊人物”,说:“将人物置于一个条件狭隘的特殊环境里,逼使其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别的行为,以一点而来看全部。...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530/c404033-31110479.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5月30日9时3分30秒 小说人物形象的文化透视...,而小说理论领域对人物的研究也是比较深入的,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人物理论。 对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研究,可分成两大系统:一类是从叙述学的角度,着重观察人物在故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承担的角色,可称为“功能性”人物观。它“将人物视为从属于情节或行动的‘行动者’。情节是首要的,人物是次要的,人物的作用仅仅在于推动情节的发展”。②这一派人物理论可一直上溯到亚里士多德那里,20世纪有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叙述学等。 ...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122/c404030-30415428.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22日8时50分14秒 《南方文坛》2018年第3期|段崇轩:现实主义 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因此,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小人物、非英雄、反英雄,他们是虚幻的、抽象的、异化的。正因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种种难度,西方现代主义人物观的深刻影响,再加上作家们不愿去了解、熟悉更多样的现实人物,致使小说中的人物群体化的淡化、衰退。自然不能说所有的小说中都没有人物,而是说这些人物大都是意象化的、理念化的,很难活生生地站立起来。而那种逼真...
新作品#报刊在线#《南方文坛》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625/c418955-30084123.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6月25日16时4分4秒 现实主义:少了什么、多了什么?...,表现人与社会、人与物质、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全面异化。”因此,现代主义作品中的人物,大抵是小人物、非英雄、反英雄,他们是虚幻的、抽象的、异化的。正因现实主义人物塑造的种种难度,西方现代主义人物观的深刻影响,再加上作家们不愿去了解、熟悉更多样的现实人物,致使小说中的人物群体化的淡化、衰退。自然不能说所有的小说中都没有人物,而是说这些人物大都是意象化的、理念化的,很难活生生地站立起来。而那种逼真...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622/c404033-30076619.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6月22日11时44分11秒 萧红《呼兰河传》再解读:限知视角与限制叙事的小说范本...咧!悲悯只能从上到下,不能从下到上,也不能施之于同辈之间。我的人物比我高”【30】。出于对鲁迅的尊重与敬重,她没有表达她不同意鲁迅小说从高处悲悯人物的写法,但是,她已经表达出了她之不同于鲁迅的小说观和人物观。从高处去悲悯人物的一个直接的效果,便是易将很多思想之核“哽”在小说当中,小说的隐含作者会持有明显乃至太重的功利化写作目的,易使人物变成隐含作者的传声筒、使人物失去其身份及其所应该具有的主体行为特征、...
文史#文史钩沉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1128/c404063-29672759.html 发布日期: 2017年11月28日13时52分1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