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866 篇有关 人文知识 的页面,用时 0.164秒.

第1页  共44页

我的诗歌阅读史

   ...大面积兴起的时代,当时不少主流的人文类刊物,比如《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读书》,仍然在许多城市居民和知识分子的阅读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这些杂志中的专访、人物侧写总是客观上将许多文学作者与其他人文知识部门的工作者放到平行和相近的位置,至少呈现出某种跨越不同知识部门、形成互动和共振的表象。于是一方面我们被培养、塑造起一套纯文学的趣味,另一方面我们却很少从文学史脉络去认识文学本身,那是我进入中文系专业...

理论评论#创作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504/c404032-4047294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5月4日8时57分17秒 开罗:绵延不息的城市书香

   ...社最著名的出版物之一,是其主办的阿拉伯语综合性文化、文学月刊《新月》。这本杂志自创刊以来便以高水准的文学、思想、历史和艺术内容受到广泛欢迎。它是阿拉伯世界最早的文学杂志之一,创刊伊始就以传播现代科学、人文知识和发表文学作品为己任,是许多阿拉伯作家、思想家、哲学家早期发表作品的重要平台。 《新月》杂志的特色在于它兼收并蓄的文化气质——既关注古典阿拉伯文化的传承,又介绍西方现代思想,是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在其...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4/c404090-40466923.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4日8时24分3秒 “知识人形象”与知识分子写作的流变——以《你在高原》《应物兄》《北流》的知识分子写作为例

   ...代长篇小说的诗学观念衍变。 “百科全书派”是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们的别称,“百科全书”既是他们出版的著作名称,也表达了启蒙主义者对知识和理性的信心。当批评家将之用于长篇小说的批评,往往体现了启蒙主义以来人文知识分子的雄心壮志,他们关注文学表现社会现实的广度和深度,认为长篇小说应展现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全貌。面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人们确实能够认同长篇小说是一种百科全书式的体裁,最优秀的长...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1/c404030-4046497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1日23时55分48秒 AI时代的人文研究,只是一场知识生产吗?

“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文知识生产”,是现在很多人都在讨论的话题。但是,不要忘了,人文研究又不仅仅是一场知识生产。如果不对一些本质的东西发问,我们可能还是在一个比较浅的层面上谈论这个事。 一 从我个人切身体验来讲,我当年是一个理科生、理学学士,可为什么费了那么大劲跨学科考研,考到中文系来?这是因为,我意识到,自己本质上是一个文艺青年。我希望在当时的社会里找到能够诗意地栖居的方式,不想过心为形(行)役的生活。我很...

专题#专题#AI时代的文学与未来#理论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21/c460052-4046425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21日8时31分31秒 “回到人的日常状态”——李约热小说创作论

   ...之初与生活关系密切,后来逐渐精英化、高雅化、神秘化,是“天才”的、“超人”的,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几乎不可跨越,虽然在新媒介的冲击下逐渐世俗化、边界模糊,但李约热的困惑依然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延长线上。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无力感,以及越来越不及物的写作。20世纪以降,许多作家、知识分子的共同背景是有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跃升历程,共同经历了社会急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寄身现代“单位”,逐渐远离土地,文字操作...

民族文艺#品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6/c404101-4046105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6日9时10分36秒 网络时代:“写作机器”与“文学工场”

   ...保留着希望的灯火。在一种“有需要”就意味着“有可能”的理念支配下,勇于探索未来人们对“写作机器”和智能化“文学工场”的研发、改造和革新的热情,非但没有因为暂时的失败而低落,反倒日渐高涨起来。大众和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对“写作机器”的态度可以说只是一种习惯性的漠不关心或近乎本能的怀疑。写作机器?机器写作?无聊!荒谬!笑话…… 诚然,写作机器的具体的发展状况究竟会怎样,网络时代文学生产的未来究竟会描绘出什么样的审...

网络文学#观察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11/c404027-4045785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1日9时44分21秒 陈思和:我是属于理想主义教育下成长的那一代人

   ...是为了传承文化,教书育人、编辑出版也是不同形态的传承文化,如果后两者缺失,前者无法在社会上发生影响,甚至会隐没而不彰。所以人文知识分子三种岗位都要兼通,这不是说,一个人做三份工作,有三个身份,我指的是人文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包含了三个部分,三者不可或缺。从人文精神的坚持和贯穿而言,这三个岗位是最重要的岗位,必须坚持人文精神。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策划过许多出版物,包括九十本的“火凤凰青少年文库”,就是希望文学经...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9/c405057-4045639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10日8时15分38秒 AI时代,人文如何避开知识的陷阱?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傅斯年:《历史语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国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1928年第1期)让位于人工智能。倾尽毕生精力依靠记忆积累的所谓学富五车的美誉瞬间黯然失色。人文知识分子的那一点仅存的资本和斯文一夜间通胀。 应该说,对坐拥知识的人文学者来说,AI加持下知识获取方式的便捷可谓“一则以喜一则以忧”,由此也带来了新一轮的两难或说吊诡。这涉及到一个关于知识之认知的观念问题...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5/c404033-4045394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5日11时37分19秒 李约热小说创作论:“回到人的日常状态”

   ...之初与生活关系密切,后来逐渐精英化、高雅化、神秘化,是“天才”的、“超人”的,与普通人之间的鸿沟几乎不可跨越,虽然在新媒介的冲击下逐渐世俗化、边界模糊,但李约热的困惑依然在不可跨越的鸿沟延长线上。二是人文知识分子的边缘化、无力感,以及越来越不及物的写作。20世纪以降,许多作家、知识分子的共同背景是有一个从乡村走向城市的跃升历程,共同经历了社会急速转型、经济高速发展,寄身现代“单位”,逐渐远离土地,文字操作...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402/c404030-4045218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4月3日10时58分27秒 AI时代的文科危机与应对

   ...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是要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努力运用新的技术工具。尤其是大数据技术,正在“数字人文”的方向上给文科注入新的内容。文科生应学习必要的自然科学知识和方法,反过来理工科工作者也应努力学习人文知识和方法。 第五,专业的文科教育,需要精品化。为了应对GAI的挑战,文科教育可以考虑走适度的精品化路线。这是AI时代对所有文科生的倒逼。特别是文艺创作领域,一般般的水准,那AI就能达到。可是要实现真正的...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31/c419351-40450316.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31日8时51分19秒 田野之行:文学研究者的寻“真”之旅

   ...村等具有代表性的村镇。但因路线设计依赖纸面材料,需熟悉当地的人重新规划,如赵河沟村未被当地文联采纳,这其实反映出文字材料本身的有限性和实地调研的必要。” 差异的出现并非“挫折”,而是表征着社会现实带给人文知识工作的难题与挑战,它既是现实自身变化的结果,也受不同讲述者社会认知方式的影响。在变动的现代中国社会中,“社会”本身就不易被特定视野下的材料所充分呈现。直面这些挑战认知习惯的社会现实是田野调查的动力之一...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3/c403994-40429901.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3日16时21分51秒 跨媒介写作与新人文趋向

   ...合真人拍摄与游戏化分支叙事。当“读者”进化为“玩家”,罗兰·巴特“作者之死”的预言获得了技术加持的终极实现形式,并且实现了它们彼此之间合体的重生——创作、传播、消费联结为了一种共时性的实践。 但是,令人文知识分子忧心忡忡的是算法牢笼。今日头条的推荐算法曾创造人均日刷127分钟的内容沉迷奇迹。就我个人而言,每日花在抖音和小红书上的时间也超过3个小时,这必然导致“信息茧房”的效应。在文学领域,番茄小说的“智能...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9/c419351-4042145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9日9时5分34秒 2024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热点与前沿

   ...明’便是在寻找和建构‘确定性’”。对于人文学科有用性的争论,反映了社会上对文科介入性的要求,人文科学研究如何回应社会现实,积极介入并形成有效的对话,承担起相应的教育使命和社会责任,这实际上是每个时代的人文知识分子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历史上,面对不断变化的环境做出积极的调整,是包括文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成长脉络。这个时代概莫能外。作为新时代文学的参与者,我们每个人都在共同推动这一进程。 结 语 通过理论对历史...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16/c404034-40419400.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16日10时5分29秒 《华文文学谱系与家国想象》:作为方法的“华文文学”

   ...中国,在张爱玲的笔下演化为“道地的中国性”,在林语堂的笔下化身为中国文化的优雅和美丽,以及对中国文化如何重生的思想探索。作者以“文化中国”来统摄华文文学一脉,体大思精,不仅提纲挈领,而且切中肯綮,深谙人文知识分子的文化心理,读来令人心有戚戚。 既有“跨界”思维下海内外视野的宏观考察,又有“文化中国”话语下清晰脉络的梳理,这对于华文文学研究而言,固然是一种理想模式,但对叙述者而言,无疑构成了挑战。困难之处在...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208/c404030-4041482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2月8日9时34分4秒 “在地”书写与新乡愁美学——论舒飞廉《云梦泽唉》

   ...既具有诗歌的灵动,又富有哲理性,还深受中国古典小说影响,语言清新流畅,简练蕴藉,写作风格独树一帜。 舒飞廉散文行文随性自在,变化多端。舒飞廉的乡土散文,又不仅仅写乡土,而是将其与历史、文学、民间故事、人文知识等要素杂糅在一起。《红蓼溪》写在乡村晨跑,看到小澴河岸边镶满的红蓼,联想到川端康成《伊豆的舞女》里“我”见到的睡梦乍醒的舞女满脸的羞红,以及徐志摩《再别康桥》中的歌声,最后用日本汉学家白川静讲解的“道...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26/c404030-4040909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6日0时32分8秒 数字批评之批评

   ...狠辣的批评文章中指出,数字人文日益壮大,根本上还是由于新自由主义大学体制对人文学科的挤压和对年轻学人的剥夺。年轻学人无力抗争,便只能迎合强势的技术话语、投靠更景气更稳妥的阵营,作出跨学科的前沿姿态谴责人文知识的孤岛化,实则是削弱了知识分子的批判机能。 布伦南的论调虽有些诛心,但也道出了数字人文微妙的意识形态站位:它既显得新锐、前瞻,又安全妥当;它既效命于人文,又大可示好于科技与资本;它既表现得普适而民主,...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12/c419351-40400272.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13日9时26分50秒 朱婧:让光进来

   ...有明确标识出知识背景的女性,也大多表现为受过良好教育。再有,你小说细密平和绵长的文风,也总让人联想到林文月、齐邦媛等学院派女性写作的文脉传统。你认同将你归类为“学院派”作家吗?或者说,你认为学院背景、人文知识传统和你的写作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朱婧:在大学写作,是我的职业和身份的现实,也关系我的来处。2019年1月,我写过一篇短文《读中文系的人》,文题取自林文月先生同名散文,回顾自少年起受父亲和老师的影响,...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07/c405057-40051549.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日15时13分42秒 文学理论知识生成机制的反思

   ...识包含价值理想和价值评价,这是文学理论作为人文学科知识的特殊之处。其实,严格讲,文学作为人文学科而不是人文科学,决定了它的理论高度的个人化、隐喻性和多质性的特征。正如石中英所言:“作为一种反思性知识,人文知识具有明显的‘个体性’、‘隐喻性’和‘多质性’。”没有个体独特的生命遭遇和内心经验,人文学科的许多概念、命题都不过是僵硬的东西。唯其如此,我们强调人文学科习得弥足珍贵的不可替代性与不可复制性,强调对独特...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2/c419351-40394257.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2日12时15分48秒 丁帆《消逝的风景》:风景的社会性及其书写方式

   ...自然已经释怀,但对其背后的时代文化心理则一直保持着追询的冲动。在该书中,其余如《老克拉的贵族气》《告别少年时代的城市旧景》等篇,也都表现出追记历史、叩问历史、反思历史的热情。可以说,是作者身上所具有的人文知识人面对历史时清醒的省察习惯和意识,使得该书中的相关篇章绝不流于怀旧的纤弱,而自然带有一种健朗的格调。 那么,风景可以被视作“人与人之间的一种社会关系”,《消逝的风景》之“风景”,究竟可否这样理解呢?以...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6/c419351-4039029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7日9时43分27秒 病虎、怪事、疯人——论李修文《猛虎下山》兼及文学中的历史、文化、现实

   ...因为人和动物的关系太紧密了,这种思考往往没法上升到抽象的社会层面。而随着蒸汽机、内燃机、电气成百上千倍拓宽城市文明的边界,人和动物的距离也变远了,这种距离成为复杂与抽象思考的必要条件。与之相反,作家、人文知识分子与庶民的距离拉近,文学对普通人的生活,尤其是他们如何被规训产生浓厚兴趣。 我们熟悉的许多20世纪和21世纪的小说都绕不开人“变形”的母题,外表的变形、心灵的变形是超现实主义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具体形态...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17/c404030-4032175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8日15时42分3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