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小说》第1号,光绪二十八年(1902)十月十五日。 [⑨]《论中国社会的腐败(续)》之《第四章 论中国人的迷信鬼神》,《杭州白话报》1903年第6期。《论中国人的迷信鬼神》全文最大的矛盾是首段处的中西对比。篇首云“迷信鬼神,却不专是中国人,那西洋人耶稣教的迷信上帝,日本国里寺院,遍地都是,但外国人的迷信鬼神,却是迷信宗教。所以西洋人耶稣教只相信上帝,除上帝之外,都不相信;日本人佛教,只相信佛,除佛之外...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07/c442005-40433248.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7日10时3分14秒 肖鹰:人生的灿烂与无奈,令我们为之歌哭...中西美学的差异》一文,其中大量引用他的观点和说法。 其后30余年,随着研究深入和学术视野的开阔,我发现,以宗白华为代表的20世纪前辈学人的许多关于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的论断,未免有些简单臆断。比如,关于中西对比,宗白华有一个结论性的,而且被后世广泛引用的论断——中、西画法所表现的“境界层”根本不同:一为写实的,一为虚灵的;一为物我对立的,一为物我浑融的。其实,在艺术创作中,“写实”与“虚灵”是任何艺术家都必...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104/c405057-40395314.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1月4日9时18分52秒 比较视域下的“虚实”范畴及其多向呈现...ger)的诗引入《红楼梦》研究中。1908—1909年,《人间词话》刊出,用传统随笔片段的诗话形式,把康德、叔本华、尼采美学思想融入中国传统词学批评中,用新的视角来阐释“境界”说。此后,越来越多学者从中西对比角度来观照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尤其是对核心范畴与关键词有不少研究。“虚实”作为一个重要美学范畴,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有着复杂多样的呈现。不少学者关注到“虚实”在传统美学中的重要地位,从哲学思想到创作...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26/c419351-4039029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27日9时43分51秒 中西通观 见高识远...如对骈文产生、发展、演变历史过程的梳理,对骈文产生原因的探讨,以及对骈文与散文关系的分析,都有超乎寻常之处。然而,经过认真的考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他在骈文批评方面最突出的特色是摆脱单纯的本土化局限,采取中西对比的方式进行考察和分析,进而得出客观、通达的结论,展现出中西通观的学术视野。 关于骈文的弊病,自这种文体产生以后,批评者代不乏人。但是,从总体上看,其批评视野绝大多数都停留在中国本土范围之内,不仅由六朝...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817/c404030-40300700.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8月17日11时19分22秒 王竞:回忆傅敏老师...e de l’art)一书,请懂法语的朋友逐一翻译,对照傅雷先生的版本。对比之后发现,傅雷先生除调整篇目顺序,具体文章也有修改,比如删掉宗教性强的部分,压缩某些绘画流派的历史描述,增加自己的评论,引入中西对比……这一切操作,傅雷先生显然有自己的考虑。 我把影印的法文版和翻译稿都带给傅敏老师,能感觉到他眼前一亮。他说:“王竞啊,我给你留个作业,你去想一想:我父亲为什么要这样修改博尔德的这份稿子? 他删是为什...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507/c404063-4023056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5月7日15时57分41秒 向古而立,“怀良辰以孤往”...当然也是西化观念,但其对中国古代史料、清末民初儿童读物,以及“红色儿童文学脉络”、现实主义儿童文学相关资料的钩沉,却可以以充实本土儿童文学版图的方式重构首先作为西方学科的“现代儿童文学史”框架,体现出中西对比视域中对“中国儿童文学”独特性的书写。这些孕育“中国现代儿童文学”的根基深厚的史前史、近代史、红色革命史等,都是这种独特性的源泉。在笔者的理解中,也似可以以梅杰所倡发的另一个概念范畴——“泛儿童文学论...
儿童文学#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28/c404072-4018518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2月28日13时40分11秒 《小言詹詹》:小文章见大视野...的顺序再回到地上来’……但在李白看来,‘旷野多白骨,幽魂共销铄’,人的躯体同灵魂都会湮灭于漫漫的时间之中,这比灵魂不死说对生命的认识更为彻底。他把人的生命断然置于此生、当世,不给人留下任何妄念。”通过中西对比的方式,既突出李白对灵魂存灭的独特认识,也揭示出东西方在这一问题上认知的差异,比此前在这一问题上单一的本土视角要宏阔得多。再如《诗人与镜子》一文曰:“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曾说:‘你微粒般的生命在宇宙...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027/c404030-40104703.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27日8时50分5秒 汉学伉俪傅汉思与张充和...ddhist Nun Longing for the World)、《牡丹亭·游园》(A Stroll in the Garden)和《邯郸记·扫花》(Sweeping Flowers)。傅汉思善于从中西对比的视角下阐释昆剧艺术,以贴近源语诗学的翻译方式传达昆剧的唱词之美。二人在美的昆剧推广工作间接促成了2001年昆曲入选联合国首批“人类口头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书法方面,傅汉思支持张充和在耶鲁大学的...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411/c404063-32661521.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4月11日9时39分5秒 从迷拜到反思——论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巴黎书写...次模特儿,好让他们更自由、大胆地在自然美衬托下尽情欣赏女性“人体美”。徐志摩这篇作品里,青年画家发誓学成回国后一定发掘和培养中国的人体美,这里也表现出民族自尊意识和报效祖国的精神,不过,作品也有明显的中西对比叙述架构,说巴黎(女)人不嫌中国青年画家贫穷和“黄脸什么的”,不像中国人那样势利,同时自述“我们不幸生长在中国女人衣服一直穿到下巴下腰身与后部看不出多大分别的世界里,实在是太蒙昧无知,太不开眼”,所以...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413/c442005-32397608.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4月13日7时57分10秒 《新潮》同人的哲学关切与新文化运动的衍进...,哲学的教学虽已在北京大学文科普及开来,但师生对哲学学科的归属却依然存在不小争议,傅斯年就是代表之一。傅斯年对哲学学科归属的讨论与其说在哲学学科本身,毋宁说在对中国学术的整体关怀上,而这种关怀又建立在中西对比之后,中国学术界充满“谬误”的基本判断之上。 《北京大学日刊》 傅斯年在针砭中国的学术界时,曾回忆自己三年前在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厚非东方文明时的心情,他说自己当时“拘于情感,深愤...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119/c404063-32334781.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月19日9时7分55秒 重塑文学理论研究的现实感与知识路径...顺更具体地追问中国古典美学语法的形态。他提出,这种形态具体表现为时间意识上的流畅性、主客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空间上的整体性等。 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文论都可以通过西方资源重新激活。四川大学教授张法在中西对比中看到,古代文论相当重要的两个部分,因无法与西方对接,而被呈现得不够完整。其一为统领全局的整体的“文”,它兼括众体,受到相似的文法的约束。其二为以诗话为代表的面向生活的文论,既包括各种艺术门类,也指向...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1208/c404034-32302548.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2月8日9时25分58秒 重读《〈呐喊〉自序》:鲁迅文学的诞生...。他的父亲临终时最终的话是低低说出的几句:“什么呢?……。不要嚷……。不……。”就这样断气了。鲁迅在文章的结尾处说:“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在中西对比的框架下,这种对于父亲的内疚感也被置于对立的伦理观内加以检讨。鲁迅说:“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因为中国的孝子们只是拼命延长父母的生命,而西医“却交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
文史#重温经典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212/c419384-31582659.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9日19时8分27秒 吕福克的苦吟与推敲:以翻译为径展示诗意中国...为没有注解的德语版中国诗歌选集是绝对不可行的。 如前文所述,以中德合作为特色的《唐诗选》,由于所涉目标读者群不同,中德文的评注亦呈现出差异。经笔者梳理发现,与中文评注相比,吕福克的德文注释常常不乏中西对比或类比之笔。例如,针对唐玄宗《傀儡吟》(一作梁锽《咏木老人》)“还似人生一梦中”一句,吕福克在注释中指出,人生如梦的感知对于西方人而言并不陌生(如西班牙诗人、剧作家卡尔德隆·德·拉·巴尔卡的《人生如梦...
世界文坛#译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02/c431803-32215109.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2日8时11分26秒 清末新小说中的女子“身体国家化”...故。妹子想扶助国势,进化女界,才开这个女学堂。”兴办女学的立意,源自于“睁眼看世界”之后对于国运积弱的伤痛,已迥异于传统女性因个人遭际带来的伤怀。显然,这已不是寻常的为提升生活品质的世俗化追求,而是将中西对比的思考灌注于美好的社会愿景,也因此蒙覆了具有献身精神的神圣性。高剑尘提供了循序渐进的策略: “盖现在风气未开,女子尚不大懂得读书的益处,若女学堂中虽有手工之类,都不大看重。若是工艺厂,乃以工艺为正...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318/c404063-31636821.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3月18日7时49分3秒 文学殿堂开讲“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特邀国内文学评论家敬文东教授开讲“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省作协副主席李延青,河北文学馆馆长刘向东,以及百余名省内作家、高校师生和文学爱好者前来聆听讲座。 敬文东从语言哲学、语言发生学的角度,以中西对比、文本对读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极具说服力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及其现代品格,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讲座不仅对于从事文学创作、文学研究...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18/c403994-30981538.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3月18日13时28分33秒 河北文学馆开讲“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一百余名省内作家、高校师生和文学爱好者慕名前来聆听讲座。 知名文学评论家敬文东开讲“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河北文学馆供图 敬文东从语言哲学、语言发生学的角度,以中西对比、文本对读的方式,来重新审视和反思中国现代文学,特别是极具说服力地阐释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嬗变及其现代品格,对现代汉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 敬文东在讲座中指出,在我们的...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318/c403994-30980157.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3月18日7时53分40秒 高晓声:不一样的乡土情怀...柄(有时紧张,要分配)找他,他也想办法批给他。”[25]费孝通在概括中国乡土社会结构时说,由于这个结构是以亲属关系为基本形态的人情网络,“攀关系,讲交情”便是人际交往的特点[26]。五四启蒙文学往往在中西对比视野中审视中国乡土社会这个特点,将其与缺乏契约精神和权利意识等陋习一起,视为严重妨碍中国社会迈向现代的“劣根性”进行批判。高晓声这部小说,显然与五四乡土小说的启蒙立场不同,与赵树理“教育农民”的革命立...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207/c404030-30615096.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2月7日7时51分48秒 张慧瑜:新时代,新诗歌...在诗歌技艺上也日臻成熟。面对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以及百余年所形成的新诗传统,我们需要更加辩证地处理中与西、古与今、专业化与大众化等诗歌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中国经验与西方传统的问题。中西对比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框架,中国意味着传统,西方意味着现代。学习西方、追求现代是中国应对西方危机的被迫而又主动的选择,以至于中国始终处于匮乏、自我否认和不自信的位置上,对现代充满了正面和积极的认...
专题#专题#新时代诗歌十论#文章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119/c422329-30409485.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19日18时36分57秒 顾祖钊:论文艺学的变迁与新生...的热潮。这次学术热潮有两大特点,一是对西方各派文艺心理学的综合性研究,弗洛伊德、荣格、马斯洛、冈布里奇、阿恩海姆等,都成了耀眼的明星。他们的学说,使我们眼界大开,为文艺学增添了许多新理念、新学问。二是中西对比式研究首次形成规模,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许多见解和范畴,成了验证和阐释西方文艺心理学的良方,有利于西方理论的中国化,可以说这是一次成果丰硕的学术热潮,对文艺学建设是有利的。但明显的事实是,文艺学毕竟不是心...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107/c404033-30386461.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11月7日8时39分3秒 张慧瑜:新时代,新诗歌...盛的创造力,在诗歌技艺上也日臻成熟。面对正在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和百年新诗传统,我们需要更加辩证地处理中与西、古与今、专业化与大众化等诗歌的基本问题。 首先是,中国经验与西方传统的问题。中西对比是20世纪中国文化的基本认识框架,中国意味着传统,西方意味着现代。学习西方、追求现代是中国应对西方危机的被迫而又主动的选择,以至于中国始终处于匮乏、自我否认和不自信的位置上,对现代充满了正面和积极的认...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1004/c404030-30325318.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10月4日8时51分8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