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跨文化阐释为美学研究提供了一条新路径,跨文化与美学研究必须搞清楚何为跨文化、如何跨文化的问题。“微风丛书”从日本到俄苏、美国,然后落脚于中国,并以《跨文化艺术美学》作结,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术序列,在中西互鉴方面作出了独特的学术贡献。 活动最后,“微风丛书”的作者李庆本、李心峰、张晶、李一帅、冯巍各自从不同角度交流了自己的写作心得。 与会人员合影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5/0326/c403994-40447145.html 发布日期: 2025年3月28日14时17分17秒 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颁奖暨发布典礼圆满落幕...幻掀起的热潮在全球范围内经久不衰。习近平总书记在近期指出,具有澳门特色的“一国两制”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成就,澳门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在此背景下,首届“澳门国际科幻奖”的举办,是对澳门中西互鉴、多元文化的展示。 “澳门国际科幻奖”于2023年12月启动。本次活动由澳门文化界联合总会、澳门作家协会、澳门文艺评论家协会、澳门大学中国历史文化中心、澳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协会共同主办,澳门大学人文...
专题#专题#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5周年#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219/c459825-40385524.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2月19日11时3分6秒 世界古典学大会的深意...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这为古典学的发展提供了方向。那么,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如何从古典文明中汲取更多智慧、寻找更多对话空间,从而发挥古典学的更大价值? 从“以西释中、以中释西”到“中西互鉴”。长期以来,西方的古典学并不包含对中国经典的研究,而是将其归于所谓的“汉学”。而在中西方不同的语境下,“汉学”一般被放置于西方视角之中,而中国学者对西方古典学的研究往往缺乏更广阔的思想史视角。这就导...
新闻#时政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1107/c403991-40356192.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1月7日13时56分50秒 沈庆利:“中外”名目下的传统文化观之争...化就很难保存下来,很难流传开去”[26],他形象地把中华文化比喻为一个很大很大的“圆”,而中文就是这个“圆”的半径,“中文走得越远,圆就越大”;相反“中文一旦沦为粗糙、混乱,中国文化必然式微”。立足于中西互鉴的文化视野,他甚至把汉语文字视为捍卫中国文化的“长城”[27]。将传统中国的重要文化符码——长城,与人们日常使用的汉语文字“串联”在一起,既是清醒的文化自觉意识和宏阔文化视野的展现,也是一种诗性智慧的...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09/c404063-4031642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9日18时28分25秒 歌谣研究何以成为“国学”...的国学创新。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学术思想遭遇空前危机的时代,也是“国学”自觉的时代。此时的国学运动有一个突出特点——并不是框定某一家学说作为国学之正统,也不是为国学划定范畴疆界,而是在中西互鉴的视野下,反思中国思想和学术传统的民族性特质。梁启超便提出:“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但今日欲使外学之真精神,普及于祖国,则当转输之任者,必邃于国学,然后...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09/c404063-4031641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9日18时21分5秒 中国阐释学的兼性主体与话语...要义。墨子以“兼”为词根,创生出“兼士”“兼君”等关键词,是中国阐释学关于阐释主体的古典陈述;庄子“兼怀万物”,对比阐释主体的“闲闲”与“间间”,由此引发出本文对汉语阐释之“兼”与现象学阐释之“间”的中西互鉴,是为语义层面的“兼”与“间”。前面讲到阐释学的首要问题是“谁在说话”,《尔雅·释诂》有“言,我也”,“我”在说话,“我”是阐释主体。《尔雅》并列出“我”的14种别称,而“我”的兼性语用,见于古今哲学...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28/c419351-4020537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3月28日9时12分0秒 深刻把握文化传承发展与文学研究之间的内在联系...神追求、社会治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形式创新、题材多样、美学宽广的特征,更要注重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应倡导学术界重视民间文学研究、传统文化中的神话研究、口头文学研究等。 04 在中西互鉴中推进文学研究的传承发展 “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近现代一百多年,中国学...
理论评论#理论热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312/c419351-40194197.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3月12日8时51分36秒 2023年文学研究发展报告...想不仅成为朱光潜阐释中国文学的有力工具,也在中西文化互鉴、互释的诗学空间中萌生出巨大活力。赵黎明通过分析朱光潜与海德格尔在声解问题上的不同认识,探究中西吟诵诗学的语文制度差异及对话融合。 关键词比较是中西互鉴研究的一种有效切入路径。2023年,《中国文学批评》继续持之以恒地对中西美学和文艺理论中的核心关键词进行多方面、多角度的辨析和比较研究,组织了包括“境”“文”“味”“生”在内的多组关键词中西比较专题,...
理论评论#综述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116/c404034-40159925.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1月25日13时23分32秒 《黄海传》:以文学笔触描绘海洋形象...新视角、新内容、新观点的一章。第二章《蓝海帆影》、第三章《纷纭激荡》、第四章《巨变种种》以线性时间为序,以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遗迹、典型海战(或与黄海紧密关联的陆战)、民间传说为依托,以古今对比、中西互鉴、镜鉴当下为潜在诉求,分别传述从古到今发生于黄海或与黄海息息相关的历史进程,总结内在于其中的历史经验。尾声作结,以直抒胸臆、怀古托今方式抒发理想,寄托宏愿,即“愿黄海永远是一片和平之海、和谐之海、丰饶...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726/c404030-40043898.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7月26日9时36分54秒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引下,胸怀国之大者,秉持质量第一、社会效益第一的原则,全力做好下一阶段工作。在编纂、整理和研究儒家文献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其时代价值,促进古籍有效利用,做好古籍普及传播,不辜负总书记的关心和期望。 在中西互鉴中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清华大学副校长、教授 彭 刚 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不同地域和人群在不同时代和条件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文明形态。文明之间既相通相近,又彼此差异而多元。因其相通相近,才有了理解沟通的...
新闻#时政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604/c403991-40005778.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6月7日18时1分38秒 漫议读古书...发展前进可言!可是,从清末到“五四”乃至后来,一些人错误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声称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而不是立足于自身国情、自身历史和自身文化之上,从而造成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后果。 与中西互鉴相对应,还有个今古会通的问题。“传统的功能是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道德的指引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26/c404018-32694979.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5月26日8时25分28秒 王充闾:漫议读古书...发展前进可言!可是,从清末到“五四”乃至后来,一些人错误地将现代化等同于“西方化”,声称要与传统彻底决裂,而不是立足于自身国情、自身历史和自身文化之上,从而造成中国固有文化传统严重流失的后果。 与中西互鉴相对应,还有个今古会通的问题。“传统的功能是保持文化的连续性,为社会带来秩序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心灵的滋养、情感的慰藉、精神的提升、道德的指引方面,为当代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中国人提供了主要的精...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26/c442005-32694976.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5月26日7时36分55秒 首届“艺文香港”交流展示会开幕...0幅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主办方特设大师作品展区,呈现吴冠中、林风眠、徐悲鸿、陈树人、傅抱石、齐白石6位大师的经典巨作。 该展会由紫荆文化集团主办,中华青年精英基金会、香港集古斋承办,以“古今对话 中西互鉴”为主题,为期4天,免费向公众开放。不少受邀参观的观众告诉记者,能够在香港看到这么多大师级作品实属难得。 开幕典礼上,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通过视频致辞表示,特区政府锐意发展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为...
艺术#新闻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17/c404003-32568218.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1月17日8时38分30秒 袁家骅与罗伯特·白英合译《现代中国小说集》考论...作。其二,研译并行的学术风范。全书由封面(1页)、扉页(1页)、目录页(1页)、序言(13页)、正文(154页)、作家生平(1页)和封底(1页)七个部分组成,其中序言与正文是主体。序言部分,两位译者以中西互鉴的独到视角勾勒出中国文学自白话运动以来的发展脉络,书写了他们对中国文学、中国文化乃至中国社会发展之路的解读与思考,尽显学者研究之风范;正文部分,他们利用合作过程中中西互补的语言文化优势编译了9位中国作...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19/c404063-32547643.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19日8时14分29秒 新桃不必拒旧符...年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呐喊,始终保持了一份冷静与警惕,不忘守护自家本色。这个本色是不以他者为“喜”,亦不以“己”家为“悲”,而是在喜忧参半、忧乐圆融中建构起中西互鉴、古今汇通的文化通约,他们在保守主义的标签下承载着以“退”为“进”、以“守”为“攻”的开放维新之道。 与新青年派中的“万事不如人”“悔过自新”甚至全盘西化不同,学衡派的内省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呵护文化...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111/c405057-32328937.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月12日8时37分2秒 聆听许渊冲先生的文化嘱托...疏狂来自豪情、天真源自纯粹,人们尊敬他,是敬仰中国学人的“家与国”。 他留下了文化互鉴的启示。 许渊冲经历的百年人生,从文化角度看,是中西文化碰撞、激荡、交流的一世纪,中国始终面对着古今相连、中西互鉴这一巨型文化命题,曾有西化之辩,也有科玄之争。翻译家是最为直接面对这一问题的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包括许渊冲在内的中国学人最终走出了一条会通中西、守中化西之路,既秉持强烈文化自信,又能敞怀拥抱世界文明,...
理论评论#文化时评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618/c407521-32133961.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6月18日9时35分17秒 朱立元:从新时期到新时代的美学与文论研究之路...会科学》上发表的《关于中国古代文论现代转换的再思考》也是对这个思考的延伸,讨论关于如何在中西关系上看中国古代文论的传统,在新传统的基础上,一方面吸收中国古典优秀的东西,另一方面与西方的文论对话,这样在中西互鉴、互动、互融中来建构我们自己当代的文学理论。 还有我对当时“日常生活审美化”这样一个众口一词的观点也不太赞同。它把审美普泛化,吸收了文化研究,认为文学和生活中的文化实践没有区分了,消解了文学和生活...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05/c405057-31956384.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7日14时48分26秒 “第三届中西比较文献学与书籍史研究工作坊”在山东大学举行...以及修复过程的异同。 本届工作坊在议题和代表来源范围上均较往届有所扩大,时间跨度从公元前3000年的苏美尔泥板文献到当下的数字人文,空间范围覆盖中国、日本、西亚、欧美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工作坊遵循“中西互鉴、古今一体”的宗旨,力图打破研究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达到了促进中西交流互鉴、推动文献学与书籍史学科发展的目的。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022/c403994-31901488.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0月22日8时30分44秒 刘康:世界的中国,还是世界与中国?...西方理论作为中国学者的知识建构来重新认识, 从西方文论在中国的知识形态研究转向中国当代语境下接受符码的解读”。2018年12月在上海交大举行的“中西文学理论的国际对话”学术研讨会上, 朱立元教授提出“中西互鉴”的思路, 认为正是在这个互鉴即有选择性的接受、借鉴西方理论的过程中, 才形成了中国现代的学科。这个过程, 既是“西化”的过程, 也是“化西”的过程。毛雅睿论点显然是吸纳了朱立元“西化—化西”的洞见,...
理论评论#争鸣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9/0717/c404033-31238643.html 发布日期: 2019年7月17日8时27分39秒 文明交流互鉴视域下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全盘西化”来概括。 在交流互鉴中实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百年中国美学的现代建构离不开对西方美学的借鉴,但这种借鉴乃是一个首先“学西”、继而“化西”的创造性现代转化的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中西互鉴的特殊形态,从而达到中西美学不同程度的创新融合。 比如中国现代美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王国维,早在20世纪初,在译介叔本华悲观主义意志论哲学著述基础上,撰写了迥异于传统思想的《红楼梦评论》;借鉴康德美...
理论#学术动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411/c404038-29203603.html 发布日期: 2017年4月11日18时13分12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