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58 篇有关 《雅舍谈吃》 的页面,用时 0.122秒.

第1页  共3页

食在苏州

   ...食客喜爱。 “去中药房配酸梅汤”也是许多年轻人追捧的消暑方式。酸梅汤的配料一般有乌梅、陈皮、山楂、甘草等,都是常见的中药材,买回家去大火煮开,加入冰糖,放凉后就是夏天最好的解渴饮料了。梁实秋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专门谈到北平信远斋的酸梅汤,“冰糖多、梅汁稠、水少”,“味浓而酽”,“上口冰凉,甜酸适度”。苏州人对酸梅汤也有自己的喜好。他们会去饮食店“零拷”酸梅浓缩汁,带回家再兑水调配。“零拷”即拆分零售,在...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903/c404018-40311511.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9月10日6时10分6秒 周松芳:谭延闿吃西餐

   ...6、149、235、395、396、422、428、429、1432页) 其实,烧鸽不仅是广州西餐的经典菜式,也堪称“食在广州”的代表菜式。梁实秋说:“吃鸽子的风气大概是以广东为最盛。”(《鸽》,载《雅舍谈吃》,湖南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54页)与谭延闿勉强攀得上同事关系(与谭一道北伐)的郭沫若先生更作如是观:“我是3月底到广东,7月底参加北伐军出发,在广州算整整住了四个月。看见了别号英雄树的木棉开...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18/c404063-40178463.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2月18日8时42分51秒 感受温暖祥和的节日氛围

   ...表现的重要内容。《诗经》中就有美食待客的场景,唐诗宋词中更是不乏寄寓乡愁与野趣的饮食意境。以《红楼梦》为代表的古典小说,对于烹饪技艺与佳肴盛宴的刻画笔力精深,让人难忘。从袁枚的《随园食单》到梁实秋的《雅舍谈吃》,这些或恬淡或风趣的文章也道出饮食背后的四季风物与人生况味。 相较于文字,影视在表现饮食美味上具有独特优势。许多电影、电视剧作品将美食巧妙融入情节,不仅以视听语言生动呈现烹饪制作过程,更通过一场家宴...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09/c404018-40176279.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2月9日7时2分18秒 《胶东文学》2024年第2期|张行方:微醺之境

   ...酒精中摆脱出来,从身体到精神,都是一种放松和解脱。 孔子云:“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梁实秋说:“越是原始的民族,越不能抵抗酒的引诱。文明多一点儿的民族,对于酒便能比较的有节制些。”(《雅舍谈吃》)从一定意义上说,饮酒风气亦折射社会文明水平。值得庆幸的是,如今酒桌风气向好,酗酒者愈来愈少了,自愿适度饮酒,已经成为社会普遍认同的文明准则。 三 酒后有百态,但概括起来,无非三种状态:微醺、酣畅、...

新作品#报刊在线#《胶东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4/0205/c448973-40173678.html 发布日期: 2024年2月8日8时31分13秒 榅桲为何成了“楂”?

   ...赋》中回忆家乡美食时娓娓道来:“青乳之梨子,赪壶之橘,蜂蛹腌鹾,榠楂渍蜜。” 结合梅尧臣的诗文来看,榠楂是榅桲也好,山楂也罢,都以蜜渍,也都有驱寒暖心的效果。 “榅桲拌梨丝”出名,一个原因是梁实秋在《雅舍谈吃》中惟妙惟肖写活了那位吃货亲戚:“我有一位亲戚,属汉军旗,又穷又馋。他的儿子下班回家,顺路市得四只鸭梨,以一只奉其父。父得梨,大喜,当即啃了半只,随后就披衣戴帽,拿着一只小碗,冲出门外,在风雪交加中不...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1019/c442005-40098992.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10月19日11时54分36秒 《六味集》:味外之味耐咂摸

   ...上,善于写吃的作家不胜枚举。出版家范用编过一册《文人饮食谭》,收入刘半农、林语堂、俞平伯、叶圣陶、梁实秋、郁达夫等名家谈吃的文章56篇。汪曾祺也主编过一册现当代作家写吃的《知味集》。专书比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唐鲁孙写吃的随笔集更是出版了皇皇十卷。与他人相比,汪曾祺未必见多“吃”广,他谈吃的文章数量上也无优势,何以能深入人心?学者杨早在《吃什么和想什么》一文中说,汪曾祺“将‘吃什么’审美化,就赋予了‘饮...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24/c404030-40063021.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24日9时13分37秒 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走读”作家故居

   ...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影视导演安古的带领下,学生们实地探访了位于东城区内务部街的梁实秋故居。安古说,梁实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因为这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他曾感叹:“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 离开梁实...

儿童文学#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24/c404071-40062877.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24日8时32分5秒 首届北京市青少年阅读节:“走读”作家故居

   ...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影视导演安古的带领下,学生们实地探访了位于东城区内务部街的梁实秋故居。安古说,梁实秋晚年常常想念北京故居,因为这是他的出生地,也是他度过童年的地方。在散文集《雅舍谈吃》中,他曾感叹:“想起这栋旧家宅,顺便想起若干儿时事。如今隔了半个多世纪,房子一定是面目全非了,其实人也不复是当年的模样,纵使我能回去探视旧居,恐怕我将认不得房子,而房子恐怕也认不得我了。” 离开梁实...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24/c403994-40062596.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24日7时38分45秒 故乡和我的第二家园

   ...饭、咸野菜的肚子,能吃上腊八粥这样的美味,实属难得,是弥散在生命年轮里的芳香。” 不紧不慢的叙说,一下子突袭而至,让人细品、深思。 对比应衬,日月同辉。“故乡一带称黄鳝为长鱼。说起逮长鱼,梁实秋先生《雅舍谈吃》提到,鳝鱼是放在院中大水缸里,一条条在水中直立。抓它很容易,手到擒来。”“汪曾祺先生,在《鱼我所欲也》中说,鳝鱼烫熟切丝再炒,叫作‘软兜’”,生炒叫炒脆鳝。”“说到长鱼与肉红烧,那是城里现在的吃法。...

新作品#其他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18/c419926-40059400.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18日15时42分21秒 塔下买书记

   ...展示台上,还有几册特别推荐的新书,其中就有陈鸿年的《北平风物》。这是陈鸿年1949年迁居台湾后的追忆之作,曾在台湾报纸上连载多年。台湾曾有过不少对北京城的忆旧佳作,诸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唐鲁孙的《故园情》、郭立诚的《故都忆往》,等等。赵珩先生评价《北平风物》:“正是以纯正的老北京文字语汇将那个时代的风貌呈现给读者,可谓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在赵先生心中,写北京城的书籍甚多,但令...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808/c404018-40052418.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8月9日8时43分20秒 素中至鲜说菌笋

   ...》中就有“加豆之实,笋菹鱼醢”“其籁伊何,惟笋及蒲”的诗句。唐代诗人白居易有诗云:“紫箨坼故锦,素肌擘新玉。每日遂加餐,经时不思肉。”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在《雅舍谈吃》中,梁实秋将苏东坡的名言进行补充,他说:“若要不俗也不瘦,餐餐笋煮肉。”清人李渔也是爱笋之人,他在《闲情偶记》中将笋放在蔬食类的首位,并说:“论蔬食之美者,曰清,曰洁,曰芳馥,曰松脆而已矣……此蔬食...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602/c404018-40004995.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6月5日9时9分7秒 梁实秋的爱情曲

   ...如严冬:“需要穿全套冬装,内人棉裤脱不下来,洗澡需火炉,夜拥厚棉而眠,白天遇有太阳,即到院里晒太阳取暖,与台北比,真是如趋极端。”他想象着“不知冬日雨雪连绵,其何以堪!” 多年前我接连读过两三遍《雅舍谈吃》,哪怕再普通的烧饼油条、豆腐酱菜,在梁实秋细腻的笔下都叫人口齿生津。但对“吃”如此讲究的梁实秋,在美国只能无奈“认命”。7月15日的信里抱怨完气候,他随即抱怨起吃来,说:“美国饭菜不敢恭维,中国菜馆...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3/0519/c404063-32689674.html 发布日期: 2023年5月19日6时50分53秒 瓢儿菜

   ...儿菜。京沪玩家美食家,包括爱新觉罗浩的《食在宫廷》,全无瓢儿菜一说。虽然我四面八方采风,一刻也不停止好奇与观察,可本质上仍旧是个本本主义者。为了寻找瓢儿菜,我复读了流行多年的一双经典──《知堂谈吃》《雅舍谈吃》,奇了怪了,同样不记瓢儿菜。 瓢儿菜是象形说法,充满了地方色彩。实际上,它就是有着厚厚嫩帮子、掰开来像一柄勺子模样的上海青。沪人叫它小青菜或上海白。它仍然是白菜家族成员,经不断改进和优化而来。上...

新作品#散文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213/c404018-32586237.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14日9时19分36秒 杨庆祥:作为“新南方写作”的《燕食记》

   ...的方向。 《燕食记》由“吃”写起,莲蓉月饼,流沙包,杨枝甘露,蛇羹汤……有太史第钟鸣鼎食的“吃”,更多的是茶楼酒馆、居家日常的“吃”。中国自古就有写“吃”的文学传统,从袁枚的《随园诗话》到梁实秋《雅舍谈吃》,“食色性也”不断变换着自身的文学面孔又不断形成着传统,“吃”被来自各方的文化诉求符号化,同时也周期性地更新内涵、扩展外延。但无论如何被形式化、被赋值化,“吃”在根本上指向的还是生命的感觉。《燕食记...

专题#专题#行进的风景——《燕食记》#特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128/c448683-32576235.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5日8时0分44秒 城市空间与文化形象

   ...化共同体想象的维度贡献了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韩良露《寻找新旧上海的味道》、蒋勋《母亲与蝴蝶牌热水瓶:我的一点上海记忆》、林文月《江湾路忆往》等作品塑造了上海的国际化都市形象,唐鲁孙《中国吃》、梁实秋《雅舍谈吃》等作品则是将旧日北京的文化与美食地图呈现于台湾读者面前。唐鲁孙在《中国吃》里对北京的名餐馆及其背后的历史传统有颇多介绍。同和堂的“天梯鸭掌”、聚贤堂的“炸响铃双汁”、同兴堂的“烩三丁”等美食碎片被唐...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28/c404030-32553827.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28日9时46分34秒 《人民文学》2022年第8期|刘香河:湖荡

   ... 故乡人当然熟知长鱼之特性,或“张”或“逮”或“钓”,皆可得。张长鱼,需要“丫子”,在稍后关于沙沟十八帮的章节中会有详细介绍,此处暂且略过。 说起逮长鱼,想到梁实秋有一自相矛盾的说法。梁先生在《雅舍谈吃》一书中提及他小时候所见:“鳝鱼是放在院中大水缸里的,鳝鱼一条条在水中直立,探头到水面吸空气,抓它很容易,手到擒来。因为它黏,所以要用抹布裹着它才能抓得牢。” “手到擒来”,说明易捉,而“用抹布裹...

新作品#报刊在线#《人民文学》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808/c418925-32497335.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8月8日14时50分19秒 市井京韵:笔尖下的京华美食

   ...“炸酱面不仅体现了中餐的理念和技艺,也体现了北京人所追求的那种和谐古朴的生活,甚至还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和道理。”因此,一些文人青睐炸酱面就不足为奇了。老舍的老朋友、作家梁实秋是北京土著中的美食家,他在《雅舍谈吃》中云:“北京人没有不爱吃炸酱面的”,他说,“我是从小吃炸酱面长大的。面一定是抻的,从来不用切面。后来离乡外出,没有厨子抻面,退而求其次,家人自抻小条面,供三四人食用没有问题。用切面吃炸酱面,没听说过...

文史#文史漫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615/c442005-32446538.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6月15日7时53分12秒 谢冕:从《诗探索》到《觅食记》

   ...谢冕对美食的态度,也是他对人生的态度。 1月10日,“唯诗歌与美食不可错过:《觅食记》新书分享会”线上线下同时举办,直播总观看量达30万人。 文人谈吃的文章不少,苏东坡有《老饕赋》、梁实秋有《雅舍谈吃》、汪曾祺有《人间滋味》,各有千秋。透过《觅食记》的文字,可见这位九旬学者对待五味生活以及在味中品咂“世态之道、人生之道、境界之道”。 老同学孙绍振很早就发现谢冕的心灵中跳动着两根弦:一根弹奏着充...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205/c405057-32345682.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2月5日9时38分51秒 文人笔下的京华金秋

   ...分到西河沿,东单牌楼,东、西四牌楼的鱼床子,乃至下街叫卖,就是极小极瘦的‘末路货’了”。大多数人是吃不到胜芳螃蟹的,他们只能吃京城四郊产的,个儿头和味道有所不同,但也是螃蟹啊! 梁实秋在晚年所著《雅舍谈吃》中回忆起当年在北京食蟹的旧事:“记得小时候在北平,每逢到了这个季节,家里总要大吃几顿,每人两只,一尖一团”而且还要饮花雕酒,“有蟹无酒,那是大杀风景的事”。他也证实了“正阳楼”有先挑最大最肥螃蟹的典...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928/c404063-32240600.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9月29日9时29分43秒 文人与金华火腿

   ...们说不知道。我再说,就是出火腿的地方,他们马上恍然大悟地说,原来是出火腿的地方啊,那我知道。 火腿就像一个琵琶形的红润印章,深深地烙在金华这片土地上,成为一个独特的地理象征。 少时,读梁实秋《雅舍谈吃》,其中有一章节写到金华火腿。字里行间,把火腿写得鲜美无比,我一读再读,居然像是赴了无数次的火腿宴席。特别是他写“有一次得到一只真的金华火腿,瘦小坚硬,大概是收藏有年。菁清持往熟识商肆,老板奏刀,砉的...

文史#文坛轶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129/c404063-32016516.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1月29日8时43分54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