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186页。 [32] 汪卫东:《探寻“诗心”:〈野草〉整体研究》,第3页。 [33][美]莫斯里·迪克斯坦:《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方晓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5年,第186-187页。 [34] 按照出场顺序,这16篇分别是:《好的故事》《影的告别》《秋夜》《过客》《求乞者》《我的失恋》《复仇》...
文史#经典作家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228/c404064-32595056.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2月28日8时19分59秒 《赌注》:写出那些有折痕的命运...的事,也是这余下的大半辈子里我最重要的事。类似的讨论活动(以及这美妙的氛围)能让我为自己明确定位:你是一个写作者,你需要不停地学习写作这件事。 十六七年前我看过两本书,一本叫《沉默之子》,一本叫《伊甸园之门》。关于文学和写作,这是两本很不错的给人打气的书。当时我前后一起看的,都看得彻夜难眠。现在那种劲儿回来了。我要重新成为一个拥有理想的幸福的人。
理论评论#创作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1017/c404032-32546595.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10月17日9时41分26秒 《长城》2022年第3期|张新颖:得书记...ing with the Simplest Things”,时时唤起当年读那本书的印象,感受交织叠印,惊奇莫名:仿佛时间掉了个头,去捡拾起将近二十年前的几片光影。 《流放者的归来》与上面提到过的《伊甸园之门》是同时出版的,一九八五年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出了一套“美国文化史论译丛”,其中的这两本,最受年轻读者欢迎,那些年读中文系的,不少人到现在应该还有印象吧。如果你注意细节,会发现这套书作者的名字,都直接写...
新作品#报刊在线#《长城》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622/c418987-32453306.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6月23日9时0分38秒 凯鲁亚克诞辰一百周年|译者陶跃庆:燃烧的时代...本后中文世界的第一个正式出版的全译本。 陶跃庆在谈起《在路上》翻译的缘起时说:“我是学英美文学的,我很清楚在西方世界《在路上》的价值,它直接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文化,我当时看的《光荣与梦想》、《伊甸园之门》中都提到了‘垮掉的一代’,鲍勃·迪伦也说这本书对他有强烈的启发作用。其次,《在路上》和当时还年轻的我的心态是共鸣的。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觉得我们未来是能...
世界文坛#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2/0314/c404091-32373793.html 发布日期: 2022年3月14日8时17分52秒 《伊甸园之门》作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去世,享年81岁...读的东西。他曾经说:“批评在保持人们诚实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国内英美文学界的学人几乎都知道他那本关于美国上世纪60年代思潮和文化的专论《Gates of Eden》(1977),中文译名《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堪称是了解美国上世纪六十年代文化政治的必读书之一,分别从黑色幽默文学、“新新闻”,黑人文学、摇滚乐等几方面来描述分析美国1960年代文化。 “对那个激情年代及其乌托邦思潮,...
世界文坛#视点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1/0330/c404090-32065210.html 发布日期: 2021年3月30日15时25分52秒 先进美好,却致命淌血:托马斯·品钦的隐匿赛博空间...网”。在前一部《性本恶》(Inherent Vice,2009)中,私家侦探多克就通过友人的计算机实验室见识了“阿帕网”(即“因特网”的前身)。站在20世纪60年代的终结处,嬉皮士们隐约感到一扇新的“伊甸园之门”正在开启,网络将引领人类的肉身去飞升和超越,“就像是迷幻药,完全是另一个奇异的世界。时间,空间,所有这些都不同”。然而,品钦也借主人公之口,道出了网络时代的隐忧:“当年他们发现迷幻药能变成一个通道,...
世界文坛#作家印象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1224/c404091-31977142.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12月24日11时25分27秒 《在路上》译者陶跃庆:凯鲁亚克及其燃烧的时代...本后中文世界的第一个正式出版的全译本。 陶跃庆在谈起《在路上》翻译的缘起时说:“我是学英美文学的,我很清楚在西方世界《在路上》的价值,它直接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文化,我当时看的《光荣与梦想》、《伊甸园之门》中都提到了‘垮掉的一代’,鲍勃·迪伦也说这本书对他有强烈的启发作用。其次,《在路上》和当时还年轻的我的心态是共鸣的。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觉得我们未来是能...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29/c405057-31762256.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29日7时12分43秒 《在路上》译者陶跃庆:凯鲁亚克及其燃烧的时代...本后中文世界的第一个正式出版的全译本。 陶跃庆在谈起《在路上》翻译的缘起时说:“我是学英美文学的,我很清楚在西方世界《在路上》的价值,它直接引发了五六十年代美国的文化,我当时看的《光荣与梦想》、《伊甸园之门》中都提到了‘垮掉的一代’,鲍勃·迪伦也说这本书对他有强烈的启发作用。其次,《在路上》和当时还年轻的我的心态是共鸣的。我们八十年代的大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使命感,觉得我们未来是能...
世界文坛#译介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28/c431803-3176185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28日15时45分49秒 两面镜子——评路内的长篇小说《雾行者》...天真的理想状态;现代意识的基本事实,即马修·阿诺德所谓的‘思想的自我对话’是不可能真正被取消的。”[5]即便是像莫里斯·迪克斯坦这样的十分关注文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强调“途中的镜子”的重要性,甚至在《伊甸园之门》中激烈批评美国1960年代面向自我的小说家,对那些一味模仿现代主义大师的作品不屑一顾的迪克斯坦,也不得不提醒我们要重视现代意识的基本事实。 迪克斯坦在总结美国1960年代文化时指出,我们获得了许...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11/c404030-31743050.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11日8时54分54秒 重申散文的写作伦理...来越走向抽象、怪诞、不知所云,甚至落入了“自我放纵和不顾一切代价地标新立异”(这话是菲利浦·拉夫在20世纪中叶对拙劣模仿卡夫卡而产生的假现代主义的批评。转引自[美]MORRIS DICKSTEIN:《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的美国文化》一书)的网罗的时候,或许,惟有求助于旧有的对事物的观察和摹写,才能复活真正的绘画精神。文学也是如此。今天,当丧失活力、抛弃感官的“纸上的文学”一统天下的时候,我尤为看重作家借由...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825/c404030-30250288.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8月25日8时29分41秒 读书、问学是一种快乐的生命 ——谭桂林先生访谈录...这个阶段的读书主要集中在理论著作上,国外的尼采、佛洛依德,国内的李泽厚,这是那个年代读得最专注的作者,他们在国内出版的著作我都几乎收集全了,也都认真读完了。除此之外,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和《伊甸园之门》、《流放者的归来》等美国文学史论译丛的著作,也曾让我读得如痴如醉。读硕阶段就这样沉浸在这些理论与文学史著述里,几乎很少阅读文学作品。唯一读完的作品似乎只有金庸的武侠小说。那时金庸小说刚开始在国内流行...
访谈#访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8/0710/c405057-30138843.html 发布日期: 2018年7月12日15时34分34秒 诗人杨克:今年的诺奖对诗人是一个提醒我当然乐见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一个诗人。但听到鲍勃·迪伦的名字时还是有点惊讶,因为我们惯性思维认为诺奖只颁给实验的、先锋的、小众的写作。 当然鲍勃·迪伦其实也是最叛逆最先锋最时尚的,我有一本《伊甸园之门》,翻过多次,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与父辈决裂的时代,是《嚎叫》《在路上》《麦田守望者》这些青年英雄们的时代。而且在中国的80年代,年轻的汉语写作者对他们顶礼膜拜。 诺奖终于进行了一次反拨复归。从上个世纪下...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1014/c403994-28777822.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10月14日8时16分0秒 重返文学史现场:关于作家的“双面人”现象...应该是在研究文本的基础上,综合有关作家创作心理、创作背景的种种因素,去揭示文本与人本的深刻联系、感悟文学的玄机。就像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潮》、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已经做到的那样。 读从维熙的回忆录《走向混沌》,注意到“反右”运动中,大家虔诚悔“罪”,“可是一到现实生活里去,亲眼目睹的现实,又支持自己右派思想泛滥……我发现自己成了一个两面人”的曾经体验。这...
报刊#文艺报#第二版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6/0801/c405170-28598933.html 发布日期: 2016年8月1日6时55分25秒 爱情的渡桨与煨暖的谣曲——读刘福君《我的大红》(霍俊明)...以蹼为桨,涉渡并不平静的爱情之河,“在万顷汪洋中/我们彼此是岸/即使我是岸边的一粒沙子/为了不辜负你的投奔/我必须一点点生长/变成巨石”。他们真正懂得惟有爱能够给“旧日子”和“当下”带来幸福。而事实上伊甸园之门真的已经打开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敢为爱情做梦的人也已成了稀有之物。爱情也许并没有多么伟大,只是诗人发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爱“靠的是面对面的呼吸”。
评论#精彩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08-09/170244.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8月9日9时26分48秒 爱情的渡桨与煨暖的谣曲——读刘福君《我的大红》...以蹼为桨,涉渡并不平静的爱情之河,“在万顷汪洋中/我们彼此是岸/即使我是岸边的一粒沙子/为了不辜负你的投奔/我必须一点点生长/变成巨石”。他们真正懂得惟有爱能够给“旧日子”和“当下”带来幸福。而事实上伊甸园之门真的已经打开了。因为,在这个时代敢为爱情做梦的人也已成了稀有之物。爱情也许并没有多么伟大,只是诗人发现了一个朴素的道理——爱“靠的是面对面的呼吸”。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3-08-09/71611.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8月9日7时56分18秒 金斯伯格的声音(袁??)...自己的偶像。 时间走过60年代,变化发生了,美国文化渐渐把莎士比亚和金斯伯格、文学和电影、贝多芬和摇滚乐全部包罗进去,回首望去,60年代似乎是美国文化的分水岭,美国文化史学者莫里斯·迪克斯坦在《伊甸园之门》一书中说:“60年代的大部分历史被证明是一种教训,告诫我们应该避免对文化传统下刻板不变和抱残守缺的定义,虽然当时无人意识到这一点,但金斯伯格所代表的正是不久后大部分美国文化的前进方向。”确实,金斯伯...
评论#精彩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wxpl/2013/2013-07-23/168079.html 发布日期: 2013年7月23日9时14分57秒 略论当前的青年创作及其批评...这个世界的巨大变革,它超过了成年人经验更替的频率,未及更换的知识体系与文化范式与新的体系和范式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断裂,往日的人群一下子站在了“河”的两边。同为探讨60年代文化的名著,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作为一本专题性的著作,则从逆向对60年代美国文化作了富于个性的诠释,他相信某一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可以通过对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作品的研究获得,他这样来说明自己的研究立场和方法:“...
新作连载#目录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2/2012-09-17/141465.html 发布日期: 2012年9月17日15时3分42秒 解昆桦:70后诗人廖伟棠浪游书写中波西米亚—东亚的错置拓蹼...第一次去北京时我就被镇住了……中国原来有这么疯狂洒脱的地方,而且吊诡的就在其偏偏又是历史和政治的核心,我新认识的每个人都似乎在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我原来只在《巴黎,一场流动的盛宴》、《流放者的归来》、《伊甸园之门》的文字中想象过的生活,诗歌、摇滚、醉酒、 爱情与决斗,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 他并非在乱置,都有刻意选择最关键的历史场景,使之现场化。在不同的波西米亚化名中,要引发的不是读者的侦探密谋的好奇心,...
#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10-27/103836.html 发布日期: 2011年10月27日14时36分55秒 青春到处便为乡...京时我就被镇住了——或者说被她下了蛊。中国原来有这么疯狂洒脱的地方,而且吊诡的是,就在其历史和政治的核心,我新认识的每个人都似乎在过着这样一种生活:我原来只在《巴黎,一场流动的盛宴》《流放者的归来》《伊甸园之门》的文字中想象过的生活,诗歌、摇滚、醉酒、爱情与决斗,几乎天天都在发生着。于是我日夜谋划,年年去北京,2001年索性从香港搬到北京,一住就是五年。 更好玩的是,以北京为基础,我四处出游,然后我又...
文学报刊社#作家文摘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10-11/58194.html 发布日期: 2011年10月11日15时7分27秒 行者杰克·凯鲁亚克...或对抗。 在文学界,自“垮掉的一代”产生之日,便有许多研究者关注这一惊世骇俗的文学和社会现象。到现在为止,我们还能在翻译的外国研究著作中——从马尔科姆·考利的《流放者归来》到莫里斯·迪克斯坦的《伊甸园之门——六十年代美国文化》——隐约找寻到“垮掉一代”的发展脉络及其精神内核的相关阐释。在国内,以“垮掉的一代”为专题研究的如《本真之路——凯鲁亚克的“在路上”小说研究》(陈杰,2010年)及《“垮掉的一代...
文学报刊社#文艺报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bk/2011-01-24/50455.html 发布日期: 2011年1月24日7时44分23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