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中国作家协会主办

中国作家网>>站内检索>> 本次检索为您找到 4 篇有关 《一本万殊》 的页面,用时 0.069秒.

第1页  共1页

厦大人文学者:《海山经》是中国古代“圣经”

厦大人文学院、国学院教授汪晓云新书《一本万殊》分享会20日在厦门举行。 杨伏山 摄 “中国古代‘圣经’是隐藏在《山海经》背后的《海山经》。”厦大人文学院、国学院教授汪晓云,在20日于厦门举办的其新书《一本万殊》分享会上如是说。 汪晓云认为,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误解,而且这些误解是根源性。比如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有自己的“圣经”,一说到“圣经”就想当然意味是西方“圣经”。 在她看来,中国有自...

新闻#各地文讯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622/c403994-31754678.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6月22日8时14分27秒 拨云见日探海山

   ...的上海籍朋友介绍,江浙沪一带常用“谈山海经”来表达“聊天”。这种在江南地区司空见惯的语言现象被作为学者的汪晓云整理出来运用到书中,便成为了鲜活有力的生活场景案例。将这些类似的诸多文化现象串联起来后,“一本万殊”的题旨也展现出来了——无数的文化现象就是“万殊”,它们皆来源于“圣经”《海山经》,同时也印证出,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与文化现象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具有一脉相承、万变不离其宗的整体性与连续性。 全书...

理论评论#文学评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20/0403/c404030-31660394.html 发布日期: 2020年4月3日8时55分23秒 张莉:深海摘星人——李敬泽论

   ...体与中国之心。他理解《一句顶一万句》的意义在于“直接触摸中国人经验中最根本、最平凡的层面——无言的结局”。(14)他看到《生死疲劳》中西门闹的“中国特征”,“他不是‘这一个’,他也不是‘个人’,他是‘一本万殊’之‘本’,是灵鹫峰下的那个顽石,是一个‘大我’,是四处寻求肉身和血的精神和记忆”。(15) 作为当代文学现场中人,关于这里曾经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未来有可能发生什么,李敬泽有无人能及的洞察...

评论#作家论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n1/2017/0527/c404031-29304161.html 发布日期: 2017年5月27日9时21分22秒 党圣元:建构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

   ...文论现代转化”等问题,就是这种文化焦灼感和文化认同意识的集中体现。   新世纪中国文论的发展,离不开对于传统文论资源的汲取。为此,我们应该站在世界文论史的高度,着眼于新世纪中国文论的现实问题,体认“一本万殊”之理,体认文化多样性对于文论知识和思想创新与进步的重要学术生态意义,认同古老的“相反相成”、“和而不同”的文化、哲学理念,从杂多中求统一,从冲突中求会通,致力于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化与西方文论的本土...

理论#学术动态 地址:http://www.chinawriter.com.cn/2011/2011-11-07/104983.html 发布日期: 2011年11月7日14时9分45秒
1